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男子取钱被问用途后逼哭柜员 央行曾规定存钱也得说明情况

   日期:2023-07-04 13:43:51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男子取钱被问用途后逼哭柜员 央行曾规定存钱也得说明情况

据媒体报道,7月3日,浙江宁波一名男子进银行对工作人员说需要取款2.5万,银行工作人员因工作需求例行询问取款用途时,男子被问的不耐烦,称要将钱分批取出,一次就取一元钱,自己明天还要过来,不把工作人员开除掉,就不干了。目击者称,工作人员询问取款用途,是银行规定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主要是防止受到诈骗。男子认为钱是自己的,取钱时还问这么多,有点不耐烦。最后男子看到工作人员委屈哭了,才把2.5万取出来。

有网友对这名男子的行为表示不满,取钱问用途是人家的工作惯例,也不是柜员自己喜欢这么做,何苦去为难人家呢?但也有网友认为,银行取钱问用途的时候跟审讯犯人一样的,也难怪人家会发脾气。

为啥要询问取款用途?官方曾规定存款也得说明资金来源

据2022年2月新华网报道,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日前联合印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令〔2022〕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自3月1日起施行。

1号令第十条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对此,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2月9日表示,个人现金存取相关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居民存取现金便利程度不会受到影响。此外,从统计上看,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1号令第十条的规定总体上看对客户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

官网截图

实施1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赌博、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仅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实践经验看,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加强洗钱风险管理,发现了不少涉嫌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形,保护了人民群众资金安全。

央行:此举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 客户隐私受保护

据官方消息,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官方曾表示居民合法收入的存取业务在我国一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在商业银行法有明确规定,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执行1号令的相关规定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近年来,为防范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少金融机构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在办理大额现金存取业务时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作了必要的了解和提示,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金融管理部门在研究起草1号令时,将金融机构的相关实践做法进行了归纳统一,这也有利于保持各金融机构业务办理规范的一致性。

“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金融机构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人民银行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在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同时,要严格执行最少、必要原则去了解登记客户信息,不得增加客户负担。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等现金使用较多的群体,金融机构要主动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防诈防骗和金融知识宣传。

对于会否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官方表示,“为存款人保密”是商业银行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除了遵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般性法律规定的要求,金融机构还需要按照商业银行法、反洗钱法等金融监管法律的要求建立严格、完备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泄露个人信息、客户隐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并指导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把握好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平衡,严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取款该不该询问用途?网友:建议别太多干预个人正常行为

此事一经曝光,立马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有媒体在社交平台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反对者较多。

媒体调查

当然支持的声音也很多,如银行工作人员也是按规章办事,何苦为难人家呢?

中国新闻周刊官微网友留言截图

据极目新闻评论文章《互相伤害不如解决问题》指出,就该事件和央行新规结合来看,有人质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确有规定,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存取款业务,必须要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但是该男子只取款2.5万元,并未达到登记来源的门槛,银行规定是不是有些“层层加码”?

评论区也有很多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虽然不认同该男子的做法,但也的确是对现在银行的服务烦不胜烦。明明是自己存的钱,要取要转都非常费劲,各种流程标准不统一,不透明,办一个很简单的业务,动辄要花上半天时间,难免会让人觉得心浮气躁,一旦言语之间有什么错,就很可能产生这样“针尖对麦芒”的纠纷,最后客户生气,柜员委屈,公共秩序被扰乱,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其实,这事的症结依然在于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国家明文规定,个人存取5万元才需要登记来源或用途,如果存取2.5万元就需要询问,属于银行自行调整了标准。虽然说,初衷可能的确是为了更严格地防止电信诈骗,站在银行的角度,就是“为了你好”,但客户作为拥有独立意志的成年人,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不按照银行的要求来就不让取款,的确会有一种被干涉、被过度限制的感觉。银行如果确实有现实需要、有政策依据必须履行这一职责,也应该更公开细致地向客户说明原因,而不是直接将服务变成要求,那样就很难赢得客户的认可和配合。

从另一角度来说,很多网友所提出的,银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同样违反相关规定,这一问题也值得重视。毕竟,银行内部员工监守自盗,出售储户信息,导致储户个人资金被盗取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银行在对储户提供服务,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注意流程上合法合规,严谨严格,以保障储户安全为基本原则,体现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针对此行为,你怎么看?

新闻多看点:

银行开新卡也得说明用途 被指难度不亚于获取购房资格

据时代周刊2021年报道,4月29日,深圳市民邹阳(化名)向记者“诉苦”。他是一名刚拿到offer的“深漂”,新单位要求他办理一张银行的储蓄卡为工资卡。但让他意料之外的是,到了网点后才发现办卡并不轻松,“我的手机卡不是本地号,也没有缴纳社保。银行还要求提供居住证、租赁合同”。

“办卡难”已是广深市民头痛的问题,有网友甚至调侃“买房”都没有这么难。

诸多银行都要求,用户办卡需提供身份证、居住证明、职业身份证明、用途证明、本人手机号码实名制画面(实名认证需超过半年以上)等五类资料,缺一不可,要求已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我去一家中型规模的银行申请开卡,被要求提供有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等开了证明,银行又称开户真实用途未能证实,因此不予以批准开卡开户。”一名广州市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近期,如此这般遭遇已屡见不鲜。与之对应的是,最近有关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力度直线上升。

办卡难的情况,不局限在一家银行。

4月27日,时代周报记者带着身份证来到中国银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一家支行,要求办理储蓄卡开卡业务。“你先告诉我,办卡是用来干什么?如果已在中国银行办了银行卡,不建议再办新卡。”上述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我们会严格审查银行卡用途证明。”他还进一步补充说明,用途证明包括买卖合同、贷款申请书等。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一年前,市民只需带上身份证就能在该行顺利办理新储蓄卡,业务受理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办理信用卡的条件则更苛刻。“这个要求只会更高。如果是没有工作证明的自由职业者,至少要在我们银行沉淀8万-10万元的资金,才有过审的可能性。”这名工作人员说。

除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也纷纷表示,开卡需要提供五类资料原件及复印件。

实际上,用户即使带齐上述五类资料,也有可能因社保缴纳时限不足导致无法开卡。“社保要提供六个月缴纳记录,两个月的社保达不到我们的办卡要求。”农行银行广州市天河区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各国有大行不仅开卡业要求用户提供以上五类资料,激活借记卡、激活社保卡、挂失卡和存折等业务均不例外。

“近期办卡难主要是因为断卡行动。”上述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很多人贪小便宜,把卡高价出售,不法分子利用卡主信息‘隐身’,诈骗案很难溯源。”

“断卡行动”是指,公安机关对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用于电信网络诈骗及其他相关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打击。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严厉打击整治非法买卖“两卡”违法犯罪活动。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新华网、央行官网、时代周刊、极目新闻等)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