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社科成果 | 探索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

   日期:2023-07-04 15:00:18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原标题:社科成果 | 探索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

社科成果 | 探索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

社科成果

探索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

在2020年脱贫攻坚完成之后,绝对贫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我国已经被消灭,相对贫困成为城乡社会的主要形态,我国贫困治理事业也将进入新的阶段。脱贫攻坚政策和机制如何与乡村振兴衔接,以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推动相关扶贫政策进一步向前发展,这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也是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华北电力大学姚建平教授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面小康视角下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研究”(项目号:18BSH051)的最终成果近日以免于鉴定结项。该课题从思想基础、扶贫方式、政策衔接、监测预警和可持续生计五个维度对农村可持续扶贫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成果指出,在长期的农村扶贫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包括党领导农村扶贫事业的方向,坚持“造血式”开发扶贫与“输血式”救济扶贫相结合,坚持区域性瞄准与农户个体瞄准相结合,重视绿色生态扶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造血式和输血式扶贫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两者在扶贫效果及其可持续性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输血式扶贫是典型的救济式措施,易让贫困户产生福利依赖;造血式扶贫通过发展产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贫困户的能力,使其能够增加收入、实现自我脱贫。从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来看,造血式扶贫明显要强于输血式扶贫。但是,造血式扶贫要取得成功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上的,否则不仅不能帮助贫困地区减贫,还可能加重贫困农户的负担。在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输血式”扶贫的对象主要是五保户、低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则以“造血式”扶贫模式为主。

成果指出,通过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农村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脱贫攻坚并形成长效机制。社会救助和农村扶贫两项制度形成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实地调查发现,两项制度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象认定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交换和数据对接困难等。实地调查发现,各地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开展较多的是慈善性医疗救助和困境儿童救助服务。在经济发达地区,慈善医疗救助基金在解决医疗支出超出家庭负担能力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慈善组织参与程度较低。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在社会慈善与政府社会救助衔接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协调机制不畅、资源和信息共享不够等。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0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开展脱贫成果后评估,增强“造血”功能是关键

观点 | 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帮扶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