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季#
高考不公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短期内也看不到改善的趋势。虽然每年都有人提出,但没有机会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讨论。以河南省为例,做简单说明。作为我国的第一高考大省,2022年河南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达125万,占全国考生总数的10%。河南考生数量比第二名四川省多48万,与后11个省份考生总数相当,是东北三省考生数量两倍多。东北三省有4所985大学和11所211大学,而 河南没有985大学,只有一所211大学。河南高校数量不算少,但高水平的大学少之又少。对于每年上百万的河南考生来说,考上顶尖大学的难度全国第一。
2022年211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为4.14%,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4,仅高于广东、甘肃和安徽三省。其中郑州大学招生在河南招生6470人,贡献了0.5%的录取率。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14%来算,河南将会有17万考生被211大录取,比北京、上海和天津考生总数还要多。
2022年985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为1.14%,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2,仅高于安徽0.04个百分点。河南录取率是天津录取率的五分之一,是北京录取率的四分之一,不到东北三省录取率的二分之一。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4.29%来算,河南将会有5万考生被985大学录取,与北京市的考生数量相当。
2022年清华和北京两所顶级高校在河南录取率为0.046%,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5,是北京录取率的二十分之一,是天津录取率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0.91%来算,河南将会有1.1万考生被清华和北大录取,比清华和北大招生总数(约1万)还要多。
一般来说,越是好的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越低,意味着河南考生考取好大学的难度更大。高考地域不公是一个历史问题,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一直不解决。我先来抛个砖,这里有三个建议方案,供大家考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多提宝贵意见。
方案一:全国一张高考卷,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录取。其实全国一张卷曾经实行过,1978年正式开始实行全国一张高考卷和各省份独自评卷的模式。1985年,上海市不再采用难度较大的选拔性考试,开始自主命题。 2004年,多个省份开始自主命题,一个背景是不同省份的分数线差距过大引起人们对高考不公问题的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高考公平的关注,全国一张高考卷重回讨论平台。如果这样,河南、山东、湖北、广东等省的考生一定会笑哭,而北京、上海、天津和教育欠发达的西藏、新疆、贵州、广西等地的考生基本没机会考上好大学了。当然,北京、上海、天津考生会说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较高,这种方案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
方案二:以户籍人口为基数按比例分配各省份的招生名额。这里主要是指高水平大学,由国家各部委出资建设的高校,可以鼓励地方高校扩招外地学生。 高水平大学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尤其集中,中部较少,西部更少。因为大学多照顾本地学生,这就是高考不公的根源所在。如果按照人口基数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对中部和西部省份是利好。短期实行起来会相当困难,或许可以对北京、上海、天津给予适当照顾,比如说在案例比例的基础上再增加10-20%的招生名额。
方案三:按照大区统一录取。 所谓大区,就是在现行省级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人口数量和高水平大学分布,几个省份合并成一个大区。高水平大学就以985和211高校为例,全国共有39所985高校和112所211高校。考虑人口数量和地域教育水平等因素,全国划分为东北区、中部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等5个大区。在每个大区内,实行一张卷、统一录取的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4省区合并为东北区,人口1.2亿,拥有4所985高校和12所211高校。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等6省市合并为中部区,人口3.5亿,拥有12所985高校和32所211高校。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等10省市合并为东南区,人口5.9亿,拥有16所985高校和44所211高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6省区市合并为西南区,人口2.6亿,拥有3所985高校和11所211高校。
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省区合并为西北区,人口1.0亿,拥有4所985高校和13所211高校。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