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警惕热射病!
最近网上发布的一则新闻报道,令众人痛心。报道称:一名中年妇女因在炎热午后,户外带娃而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往某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2℃,被诊断为热射病。此后,很快出现多脏器衰竭,经过7小时抢救无效离世。
图源:网络截图
看完这则报道,大家应该都会想,热射病真有这么厉害吗?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有哪些分类?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暴露于三高环境(高温、高湿、高强度作业)、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劳动的健康年轻人,如参训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 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至40℃以上是热射病的主要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
昏迷、全身抽搐、谵妄、行为异常;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4分;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等。
- 其他症状
面色苍白或潮红、大汗后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
如何识别热射病的预警信号?
- 体温
①体温逐渐升高≥38℃;
②体温升高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早期改变,如头痛、昏迷伴恶心、呕吐等。
- 中枢神经系统(CNS)
①训练中步态不稳,呈醉酒状,训练中或训练后晕厥。
②训练后意识恍惚,胡言乱语等。
- 消化系统
①训练前腹泻,训练后反复腹泻或水样便。
②训练后恶心、呕吐。
- 循环系统
①大汗、面色苍白或潮红。
②心动过速,静息状态下,心率>150次/分。
③血压偏低,常<90/50mmHg。
④少尿或茶色尿。
- 其他
①极度虚弱:四肢无力,无法抬起。
②癫痫: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无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注:当出现预警信号时,不能确定是否是热射病时,需迅速送往医院检查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
发生热射病时该怎么办?
热射病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现场救治至关重要,务必要把握时效要求:
- 降温30分钟:30分钟内使核心体温(核心体温即人体内部的温度,其中直肠和口腔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可以最精确地反映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
- 黄金2小时:2小时内使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
哪些方法可以快速降温?
- 环境降温
①迅速脱离三高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空调房更好。
②脱去患者全身衣物,利于散热。
③用纸板或风扇吹风,加速蒸发对流,加快散热。
- 体表降温
①冷水浸浴(最佳选择):条件允许情况下,采取半卧位,浸于15~20℃的水中,水面与乳头平齐,10~15分钟抬出,测核心体温,如≤38.5℃应停止浸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体温再次升高至39℃以上,可再次进行。
②双颈部、腹股沟、腋下放置冰袋(每次放置不超过30分钟),冰敷时需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免冻伤。
③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
④头置冰帽或冰袋。
- 体内降温(医务人员可用)
①用4~10 ℃的生理盐水200~500ml进行胃灌洗、直肠灌洗,可反复多次。灌肠时注意速度,每分钟15~20ml为宜。
②开放静脉通路,快速静滴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
如何预防热射病?
- 注意饮食休息
炎炎夏日,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冰水冷饮等,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饮食宜清淡,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口干等,应立即休息,如果病情加重,应立即至医院就诊。
- 避免剧烈运动
高温天气应避免户外剧烈运动,如跑步等。高温天气锻炼可增加心脏承受的负担,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 少穿深色衣服
外出时,尽量避免穿深色衣服,着宽松的浅色服装。
- 科学补充水分
高温天气外出或长时间高温作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补水,每隔15~20分钟补水200ml,水温不宜过高。大量出汗时需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引用含糖饮料或运动饮料。
- 合理安排时间
应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15时左右出行,此时太阳辐射最为强烈。需外出时,备好防晒用具,如涂防晒霜、戴宽帽檐、打伞、使用小风扇等。
- 增强防暑意识
了解中暑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防暑意识,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 高梦洁 王晶晶
作者单位: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