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海风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最近,网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现在能造芯片,C919起飞,也能造出大型盾构机,为什么还需要关注农业?因为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有时只在一粒种子之间。
1996年,阿根廷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引入产量更高的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一开始装聋作哑,甚至放任阿根廷当地农民盗种。短短数年,转基因大豆便占领阿根廷99%的市场。
虽然阿根廷人每年能从中赚取200亿美元,但代价却是摧毁了一国的粮食自给能力。
所以,真理从来就不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还埋藏在土地的泥泞之中。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农业,我们同样需要纠正脑海中的一些刻板印象:
人们总以为美国是一边靠着航空母舰,一边靠着好莱坞“征服”世界,但不知道的是,约占全国总人口2%的美国农民,贡献了10%的世界粮食出口量(202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统计);
而同样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我们知道日本的精益制造理念在全球被奉为圭臬,其漫画、游戏也风靡世界,却可能忽略了,日本作为一个人均耕地面积全球倒数,仅有0.45亩的岛国,其农作物的商品率可达惊人的95%以上。
发达国家,从来不是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达,第一产业就不发达;相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其第一产业只会更加发达。占世界人口2%的美国农民能贡献10%的世界粮食出口,背后是美国农业的高度机械化、集约化,也是美国生物、化学等领域的科技赋能;日本95%以上的农作物商品率,离不开细致的管理模式,但同样也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持。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于中国而言,农业强国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农业也注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国家越是发展,越是要将饭碗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而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人均耕地是否充裕,人力是否充足,已不再是评判一个国家农业实力强大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了,该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高的 生产效率,才是现代农学孜孜不倦的重要课题。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赋能,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数名国内各界的精英学者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即使是一颗普通的生菜,在科技的加持下,也可以释放出非常多的想象力。
6月份的崇明岛上已有了些许暑意,但在四座特制的“植物工厂”中,始终处在恒温的环境下,数百颗生菜在LED灯的光照下安静生长,而这群“赛博农人”的理想,也在科技的浇灌下,扎住了根,生出了芽。
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让看似传统的农业,变得不再“传统”。
Crunchy,中文名叫作翠恬,谐音为“脆甜”,它是一种特制的水果生菜,也是本次农研大赛的主角。
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一群90后学者汇聚于此,他们的目标,就是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尽可能多的产出这种水果生菜。
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但深究过后就会发现,这个课题,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
在比赛所设置的四座“植物工厂”中,均为无阳光、无土壤的环境,想要完成一株生菜的培育,需要对温、光、水、肥、气有着十分精准的把控,任何一个指标的差错,都有可能影响生菜最终的生长情况。
基于这场种植比赛的特殊性,参赛队伍不仅需要对农学本身有扎实深刻的理解,对“植物工厂”各项环境数据的精确捕捉,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现了原始数据的收集以后,队员们还要考虑如何就这些数据制成对应的AI算法,以数据模型赋能温室环境,通过对生菜生长的智能化检测,实时调控工厂内的各项指标。
现代化农业是一个十分多元的知识架构,它以农学知识为基础,在智能AI、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能够大大开拓农业的生产边际,从而能通过更低的能耗,实现更高效的产出。
“农业不是那么low的,农业也可以很高科技,挺酷、挺好玩。这样一来,也能让年轻新农人对农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Lettus Grow队的队长徐丹如是说到。
在这场比赛中,参赛队伍招揽了各路人才,在决赛的4支队伍中,有3支来自各高校及研究院,1支企业队来自国内知名科技农企极星农业,除了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外,比赛队伍还吸纳了机械专业、能源专业,甚至是工商专业背景的高材生,他们期望通过复合型知识的碰撞,探索出更广阔的农科边际。
拼多多的高级副总裁王坚也曾表示:
“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这一个领域的工作,还牵涉到计算机、软件工程、工学、材料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拼多多希望鼓励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背景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的升级和转型。通过跨学科的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不过从这番表述中也能看得出,作为大赛的主办方,拼多多的视角与学者还是有所不同的。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奔波在农产品贸易的一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想要农民致富,单靠机械化的复制和扩张是不现实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及应用推广,同样重要。
对农业进行科技赋能,普惠更多的农民,才是拼多多创办这场农研大赛的初心所在。 科技,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2023年,在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了要解决农产品“稳产保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就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科学的利用极端环境发展农业。
什么是“设施农业”?这个概念其实很宽泛,像我们熟知的大棚种植,便是设施农业的其中一种,既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的手段,使农作物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四个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将成为拼多多与光明母港共建的农研基地。顾辰/摄
近日厄尔尼诺再度袭来,极端高温天气下,全球的农作物生产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隔几年都会因汛期到来而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在不可控的天灾之下,可能数月的艰辛付出,只在一瞬就化为了泡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发展亟需更先进、更科学、适应力更强的科研技术,打造更多元化的农作物供给方式,从而进一步保障我国农业生产供给。
而作为一场企业主导、别具一格的匠心赛事,年轻学者云集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我们不止一次的看到科技赋能给农业带来的惊喜。
2020年,拼多多牵头举办了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各路青年科学家、顶尖农人汇聚于此,展开了一场AI种植草莓的竞赛,获奖团队“智多莓”通过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软件、算法产品,实现了30%的草莓增产。
比赛结束过后,“智多莓”团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云南省某村落对该项技术实现了落地,使该村落的草莓生产用工成本下降了30%,在成本下降的同时,又实现了稳定增产,有效地助力了农民的增收。
而在2021年的第二届“多多农科技大赛”中,企业参赛队“赛博农人”则是从产业宏观出发,从无土栽培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液上着力,写出了一套营养液配方动态调整技术,并将其成功嵌入对应智能模型,在业内形成了标准算法,目前该技术的范围试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那么在这届的主角“翠恬”背后,又隐藏着何种玄机呢?
不同于前两届的节能高产与生物科技,“翠恬”的目标,是打破地形与气候的桎梏,在生物科技的赋能之下,让这座“植物工厂”无论在荒漠还是北极,都能够产出脆甜的生菜。
而这一科研理念,也恰好符合了一号文中提到的国家战略目标:利用科学的手段,在极端环境下发展农业,确保农作物的多元化供应。但很多人会怀疑,“植物工厂”的缔造成本这么高,又存在较高的操作门槛,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下,真的可以做到有效赋能么?
对此,“赛博农人”的队长郑建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先让植物工厂去生产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帮助企业盈利后,那么进入产业链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等到设备设计与制作,以及产品流通愈发成熟,形成规模以后,那么整体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到时候再去种菜,可能就会赚钱了。”
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无论对哪个产业而言,问题永远不会结束,“既要、又要”的困境始终会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技术终究 融入寻常的生产生活中。
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新创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产业园立足于县城,以规模种养为基础,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经过两年的沉淀,已逐步成为了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新引擎。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中指出,为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下一步要加大“设施农作物”的生产比例,计划在2030年前将“设施农作物”的比例提高到40%。
想要“端稳”中国的饭碗,科研的力量必不可少,很显然,作为一家经常与农业打交道的科技企业,拼多多花了足够多的心思。
而此次在集装箱式垂直工厂种植“翠恬”的比赛,未尝不是一种探索“设施农业”的新方向。 借“乘数效应”,焕发农业新动力
其实科技的进步有两种,一种是跨越式进步,另一种是迭代式进化。
第一种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麦克斯韦发现电磁波,往往带来一轮技术革命。
但是漫长的人类文明进步史上,很多都是第二种迭代式的小步进化。但正是这种小步进化催生了文明进步、物质丰裕。假使某个种子研究能从亩产100提高到110,看似10%的进步,如果放眼全国18万亩耕地,也能多产大批量的粮食。这就是科技的“乘数效应”。
越是大国,科技的“乘数效应”越明显。
所以1974年,在袁隆平团队选育出第一个大面积生产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当时普通的水稻增产20%)后,经过17年时间的发展,1991年,中国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创造了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奇迹。
来到当下,在这个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放大科技的“乘数效应”无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康庄大道”。
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其实都很明显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就能看到国家既在更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量布局,比如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比如农田水利设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供水工程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又在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交叉领域上进行攻关开拓,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企业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把重心放在销售端,靠大量砸钱投广告来获得市场,而是深入到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甚至在最源头的科研、技术环节发力。
于企业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在产业链、在源头的科研、技术的投入,也注定在未来反馈到销售端,帮助企业打造出更宽广的护城河。
前面所提到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也正是科技“乘数效应”的体现。
就像拼多多高级副总裁王坚所说:
“通过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农业创新人才和优秀的现代农业企业参与到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中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比赛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嘉宾、评审与参赛队伍合影。付梵/摄
回顾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绝大多数时期,农业都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支柱和象征,但我们却很难有底气地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农业体系。而在做“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却能够看到,现在的拼多多除了从平台层面对接供求之外,除了通过自己的数据,用科技、数字化的手段推动上游农业的高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之外,更是往前踏了一大步。
我们甚至可以说,拼多多在农业上的一些做法,比如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商业行为,这中间涉及的不仅仅是只考虑如何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相反,它更是从赋能三农和生态共赢的高度,去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千年困局。
事实上,低下头来,扎进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里,用长期主义的视野,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从来不是一件易事,这背后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心。
但也正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真正重要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农村包围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是取得过巨大成功的。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有双脚沾满泥巴,才能理解复杂的中国。
唯有理解复杂的中国,才有机会让它变得更好。
排版 | 武小周
编辑 | 正风 轮值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