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旗:乡村振兴的“莓”好生活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蓝莓基地建园以来,我一直在这里打工,每天能挣六七十块钱哩。”小暑时节,热浪滚滚,挡不住河南省社旗县晋庄镇何营村村民王艳芬追逐“莓”好生活的热情和梦想。
基地里,王艳芬采摘起蓝莓眼疾手快,衣袋中手机上《好日子》唱得正欢,惬意的笑容溢满双颊,“家门口就业有钱挣,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有了蓝莓基地,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喽!”
工人们在蓝莓种植基地采摘蓝莓。申鸿皓摄
7月7日,穿行在何营村宛晋蓝莓合作社面积逾2000亩的种植基地,一行行蓝莓植株绿意盎然,一串串“蓝宝石”硕果盈枝,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装运、分拣、包装,三三两两的游客有说有笑,享受着观光采摘带来的无限乐趣。
“蓝莓基地开园以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如今亩均效益达到两万元左右,还带动百余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基地负责人、何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朝怀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莓’好生活‘蓝’不住,特色产业助增收,种蓝莓这条路子走对了。”
然而,选准产业富民的路子,张朝怀和村“两委”一班人可没少下功夫。
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眼看着由于没有脱贫产业、缺乏扶贫抓手,作为村民选出来的“领头羊”,张朝怀心急如焚,但同时他也认定了一个理儿: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
“村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不缺劳动力,总不能让大家伙儿抱着金饭碗要饭吃。”为改变村里的贫困落后面貌,尽快带领村民富起来,张朝怀自掏腰包,组织村干部利用农闲时间开启了外出“取经寻宝”之旅,目的只有一个:找到一种适合种植的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富民产业。
于是,张朝怀等人兵分两路,南下湖南、广州,北上北京、吉林,苦苦寻觅、仔细探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堂兄张朝阳的牵线搭桥下,张朝怀与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取得联系,经过科学论证,决定选择引进种植蓝莓。
蓝莓果实挂满枝头。申鸿皓摄
“这个原产外国的小果子,咱本地种着中不中?”
“就这种小苗苗,啥时能结果?能结几个果?”
万事开头难。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张朝怀对这个认准的好项目没有丝毫动摇,决定先行先试,以实际效果服人。次年,他试种的15亩蓝莓就开始挂果,虽然亩产量只有百余斤,但价格喜人,张朝怀信心十足,“扩大规模!”
2018年,在镇政府帮助支持下,张朝怀流转土地1000余亩,大刀阔斧干了起来。为达到蓝莓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他购买吉林草炭土5000余吨改良土质,引进奥尼尔、雷格西、绿宝石等10多个品种,种植蓝莓40万株,并建设保鲜冷库两座,成立宛晋蓝莓合作社,还注册了“宛晋蓝莓”商标,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商+观光采摘”的模式运营,带领村民群众向着“莓”好生活进发。
王艳芬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早年病逝,身边三个孩子年幼,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8年,正赶上蓝莓基地扩大规模,张朝怀主动上门商议流转土地,并优先安排她到基地务工,这一干将近有五个年头了。有了稳定的收入,她家不仅顺利脱了贫,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幸福。“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加上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三四万块钱不成问题,一点儿都不比外出打工差。”王艳芬很知足。
把蓝莓装箱,等待销售。申鸿皓摄
“现在,合作社的蓝莓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00亩,其中一半正是盛果期。”张朝怀介绍,通过五年多的滚动发展,蓝莓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品不仅销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通过开发观光采摘还让蓝莓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基地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机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嵌入到蓝莓产业链中,成为“莓团”中的一员,300多名群众就地变身产业工人,成了土地流转拿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基地务工赚薪金的“多薪族”,户均增收达到9000多元。
“下一步,计划扩大面积到5000亩以上,让全村乃至全镇更多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家门口增收致富!”说起未来,张朝怀信心满满。
产业旺,百姓富,集体强,乡村兴。放眼社旗,作为全县主导发展的“蔬菜、中药材、林果、牧畜”四大富民产业之一,林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不光有晋庄镇的蓝莓,还有朱集镇的黄金梨,陌陂镇的晚秋黄梨,太和镇的优质大桃,兴隆镇、李店镇的构树,桥头、大冯营等乡镇的花卉苗木……
目前,社旗县林果花木产业总面积已超6万亩,满目苍翠铺陈起绿意盎然的生态底色,绿染田畴地生金渲染起农民群众的致富成色,脱贫致富享小康、砥砺奋进谋振兴的梦想,正在郁郁葱葱的果林间持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