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作文800字

   日期:2023-07-14 11:03:36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作文800字5篇

用自己的真心付出,善德善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乡村医生的基本道德,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最美乡村医生事迹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1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20--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2

30日,杭州市卫生系统举行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王妙芳也出席了报告会,她用百丈口音讲道:我做的是非常平常的事,社会各界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真有点担当不起。我今年60多了,但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市卫生局领导,局直属各单位、各区、县(市)卫生局(社发局)主要负责人、党办主任,职工代表,直管医院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王妙芳是百丈镇仙岩村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40年来她坚守在一个小山村,用自己的技术和热情帮村民解除病痛。她把病人当邻里、当朋友、当亲人,成了当地村民不可缺少的大好人。7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王妙芳的事迹。患者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被村民需要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王妙芳这种质朴的幸福观,引起了全区、全市甚至全省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省市领导黄坤明、徐立毅纷纷作出批示。区、市卫生局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卫生系统向王妙芳学习。

报告会由区五院赵玲主讲,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员工王刚领、王妙芳的儿子林峰、仙岩村村民李萍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下属、同事、母亲和阿姨,讲述了一个个朴实感人的故事。

杭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滕建荣一见到王妙芳,就握着她的手连说“向你学习”,他说,你的先进事迹,事实上就是乡亲们对你的口碑,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卫生系统的光荣,对此,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表示,下一步全市卫生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对王妙芳事迹的学习和她这种朴素价值观的宣扬,学习她扎根基层、不计名利的高尚情怀,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和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从而鼓励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医疗卫生的神圣事业。

崇贤街道掀起一股“王妙芳”热

日前,崇贤街道党工委组织机关干部、村(社区)负责人、崇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一起参加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 来自崇贤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沈掌富在听完报告后表示:听了王医生的事迹,深受鼓舞,作为一名“赤脚医生”,本人有着与王妙芳一样的经历,要以王妙芳为榜样,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解除病人痛苦,体现自身价值。据了解,崇贤街道党工委举办的王妙芳先进事迹报告会,掀起了学习王妙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的高潮,街道党工委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联系实际,谈认识,找差距,在推进崇贤新城项目建设中尽心尽责,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献计献策,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

百丈镇以王妙芳精神激励工作热情

近日,百丈镇计生办组织了各村(社区)计生干部,开展主题为“学习王妙芳同志先进事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座谈会。近来,百丈镇各部门纷纷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王妙芳同志先进事迹,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工作热情和创业动力。参加座谈会的计生干部,纷纷畅谈学习王妙芳同志的体会,大家都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仙岩村计生服务员谈到,自己和王妙芳同是一个村的村民,作为年轻一代,着重在四个方面学习王妙芳同志的精神。一是要有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甘于平凡,脚踏实地;三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四是要不断开拓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氛围。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3

我叫程--,19--年出生,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人,初中文化,中共党员,于19--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40余年的老乡村医生,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赤脚医生先进个人”,原“徽州地区赤脚医生先进个人”,原“屯溪镇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多次被原砚忠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现依然坚守在村卫生室从事基层医疗工作。

60年代末,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经过村里推荐我于19--年到乡卫生院学习,跟老中医朱民槐学习中医知识传统医学和临床实践,并兼学西医解剖及其他知识。当时我毫无医学基础知识,学习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我想过放弃,但一想起村民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卫生院西医知识也不是丰富,我自己购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利用晚上时间挑灯夜读,拼命地汲取医学知识。19--年回到本村傍霞担任赤脚医生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担负起傍霞村930余村民的防病治病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随叫随到。当时参合资金每人每年5元。为了节约药费开支,能用针灸医治的尽量用针灸,能用中草药医治的尽量用中草药,我一有空就会上山挖集中草药,晾晒、烘制、制作,免费给村民使用。当时40%病人都用针灸和中草药治疗。在办合作医疗10余年中,因我用针灸和中草药为主给病人医治,所以在有限的参合资金里保证了病人有药用及合作医疗资金的正常运转。那时农村里牛、猪、鸡等牲畜还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发生意外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损失,为此村里决定还让我出去学习兽医。19--年9月我外出学习,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还获得原安徽省农学院阜阳分院畜牧兽医系学员结业证书,为我村的畜牧医疗事业保驾护航。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必需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我在1986年先后2次自费到屯溪区医院及黄山市人民医院进修西医内科。通过这2次的进修学习,提高了临床医疗水平,更好更有效的解决了病人的许多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又是一名中共普通党员,我时刻把职业道德铭记在心,天天惦记着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非典”期间,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按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外出归来人员进行随防工作,及时为群众测量体温、宣传防治知识,打消群众的恐慌心理,经常忙到深夜,一连几个月都没有休息。那时村卫生室已由我私人承包,业务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家里人很不理解,都在埋怨我说我傻,但是我心里非常清楚:在这重大疫情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怎么能做视不管呢?作为一名老党员怎么能对得起这个称号呢?经过我的耐心解释与说服,家里的人终于被说服了,还积极地配合参与这“防非抗非”的“群众战争”中来,支持我做好“防非”工作。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政策要求,我市加强了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虽然一体化后会影响到我个人利益,但我觉得这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能把我们农村卫生事业做优做强。当时因新卫生室还未选址动工,我便出资几万元把自己的卫生室按照上级要求改造布置作为新农合的医务室,家里人一时难以理解,认为这是卫生院的事,我说现在都因党的政策好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帮助政府解决下临时困难有什么不可以呢。而且后来政府对我卫生室的改造资金也给予了补助,所以我相信政府相信党不会让老百姓吃亏的。

本村产妇杨金花,产后患上关节病,四肢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剧烈,在上级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加上经济困难只好放弃治疗。回家后产妇不能活动只能整天卧床,加之营养不良产妇无奶水,只好将几十天的婴儿托付她的姑妈代养。丈夫束手无策十分着急,如果治疗不好妻子的病,家庭将会变成怎样真是不敢想象。困急中他找到了我,我听后立即赶往他家中,通过和病人的沟通并对她进行了仔细检查,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通过2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比较科学的护理,使她的病得以完全康复。当时农村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加上她家是特别困难户,我没有收她一分钱和物品。如今党的政策好,她全家都健康幸福的生活着。

现年86岁的老党员程桃仙患高血压脑梗卧床已近4年不能下地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只有一个未成家的儿子。程桃仙因需常年服药,且又缺乏科学饮食调理,消化系统疾病时常发生。因不能运动经常大便秘结,有时需要用手掏,我给家属做示范并指导家属运作,并隔三差五上门去指导家属怎样调理饮食,减轻患者痛苦。患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又要常年服药,村卫生室有符合她可用的药,我也经常免费给她。有一次我上门复诊时发现近期患者因经济问题饮食不好,影响了病情,我便拿了200元给她家属临时改善营养之用。去年患者有一次突然剧烈腹痛,家属赶来叫我,经仔细查诊确定为阑尾炎,便立即会同家属送往上级医院动手术,因送诊及时未发生并发症且术后恢复较快。

现年83岁老人程桂,因患风湿病不能行走卧床3年了,今年3月份臀部发生褥疮三块,从4月份起隔天换一次药,中途患者感冒因身体虚弱需输液治疗,家中儿媳患宫颈癌,治疗费用要10余万元,孙女读高三面临高考,家庭确实困难。按规定患者从4月份到现在几个月的材料费及感冒期间的几天输液费至少得2019多元,我也是分文未收。我觉得我是一名老党员,要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需要关心的的病人,使他们感受到共产党的好,社会主义政策好,从而树立战胜疾病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以上是我列举的从事农村医疗工作40余年来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份内职责的几件小事,离党及群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这里我还是要感谢党的培养、各级政府和上级各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对我工作中的大力支持。我虽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但40余年的基层医疗工作,扎根在家乡的热土上,能为父老乡亲服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我自己的真心付出,善德善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乡村医生的基本道德,党和村民需要我的时候,我会鞠躬精粹发挥余热。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4

在河北省迁西县,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默默扎根乡土,不分白天黑夜,不惧酷暑严寒,从医36年来累计接诊患者达20余万人次,出诊近3万次,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父老乡亲的健康之路,被群众誉为“三轮车上的流动医院”。他就是迁西县半壁店村乡村医生赵振洋。

身残志弥坚:会治病、治好病是医生的“能”

赵振洋出生于19--年,3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左腿终身残疾。贫寒的家境和残疾的身体没有让他沉沦,反而铸就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干不了农活儿,他就学习乐器,学习家电修理,学习养蜂技术。他憋着一股劲:要和正常人生活得一样有尊严!

终于,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灵巧的双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对他而言,身体的残疾始终是一个打不开的心结。“自己的腿就这样了,但我可以让别人少受疾病的折磨。”于是,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我要成为一名医生,我要给别人健康!

19--年,县里组织乡村医生培训,他第一个报名,并以优异成绩结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这一年,他刚满18岁。

医道如海,浩瀚无涯。赵振洋深知自己学历低、底子薄,他一边行医,一边刻苦自学,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让他的医术突飞猛进。他至今也无法忘记治好病人的那种感受:“太幸福了,真的好像喝了蜜一样。我不是废人,我有我的能力。”

蹒跚行医路:第一时间帮患者解除病痛,这是医生的“仁”

20--年,全县兴建集体产权村卫生室,赵振洋是第一批主动入驻的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并且承担着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工作多了,收入少了,赵振洋依然无怨无悔。

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上班和下班的区别,也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只要有需要,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背起药箱匆匆出诊,因为他知道,在路的那一头,是需要治疗的身体,是需要安慰的心。

昼夜应诊、随叫随到,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可能只是劳累,但对于赵振洋来说,却是折磨和考验。残疾的左腿无法负重,他只能左手拄拐棍、右手扶药箱、斜着身子一步步地往前挪;由于长年不均匀负重,他的腰椎严重变形,疼痛难忍,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每次起身走路,都必须站在原地按一按、缓一缓……36年来,他记不清用断了多少根拐棍,也记不清多少次跌倒在出诊的路上。“我的腿不好,但我的手没问题,打针输液,量血压测血糖,好用得很。”老赵说得很乐观,随后他又补充一句:“乡亲们相信我,需要我,我就得随叫随到。”

一天夜里,村民陈素敏的小外孙女突发高烧,哭闹不止,心急如焚的她赶紧拨通了赵振洋的电话。赵振洋急忙穿衣起床,老伴儿帮着打手电、背药箱,两口子火急火燎地往患者家里赶。看过病情,用了药,老赵就在边上守着,直到孩子退了烧,睡熟了,又嘱咐家长明天到卫生室复查,这才安心回家。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的艰难也许只有老伴儿最清楚。“每天晚上我都得给他按摩腰,按摩腿,要不就疼得睡不着。有时候我也劝他歇着点,可他一接电话就走,拦也拦不住,没办法,我就跟着去。”老伴儿抱怨的言语里偷着心疼,也透着骄傲。

“他就是我们村的流动医院。”乡亲们这样评价他。

真情付桑梓:重预防、治未病,这是医生的“德”

多年行医,赵振洋见惯了病榻缠绵,看多了因病返贫。对于那些贫困患者,他从来不收诊费,药费也是能免就免,实在免不了又给不起的,他就自己垫上,最高时他垫付药费达8万余元。村卫生室运转困难,他就把自家养蜂的收入补贴进来。“卫生室得运转,不然老百姓看病太不方便;没钱我就先垫着,总之不能让公家吃亏。”赵振洋如是说。

但这样也不是办法。赵振洋知道,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转变老百姓固有的“有病治病”观念,把预防保健工作做实做好,才能少得病,从而真正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特别是他发现近年来村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有“三高”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着手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慢性病患者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并一一记录在案。他还自费购置了影碟机和健康知识讲座光盘,在村卫生室里播放。一开始,只是来输液的患者看,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少肉多豆,少盐多醋”、“每天一千步,健康像大树”、“裤带越长,寿命越短”……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健康口诀好懂、好记、易实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也把健康意识栽植到了乡亲们的心里。

现在,赵振洋累计为326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村民身体状况的变化一目了然。乡亲们都说:“这可是件大好事!”

但在赵振洋的心里,这还远远不够。“未病防病、已病防变”是他的行医理念,也是他的追求。对于只靠医疗收入养活自己的乡村医生来说,预防做好了,病人少了,收入就少了。可赵振洋却说:“医者仁心,我宁可不挣这个钱。”

此外,对村里68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四次的慢病随访、妇幼保健、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儿童防疫、死亡报告……让老赵忙得不亦乐乎,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忙、很累,也很快乐。

36年岁月风雨,36年无悔坚守,36年蹒跚奔走,36年无私奉献。赵振洋就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却温暖着乡亲们的心。这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托起健康中国梦想的坚实基石。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他走得无比坚定。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5

在井冈山脚下的青原区,方圆几十里内,有一个没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全心全意为农民健康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被誉为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神。他就叫李--。

——李--,男,46岁,本科学历,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共党员,青原区富滩镇宋溪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其从事乡村医生工作26年来,曾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县(区)各级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协委员、优秀人才奖和十大群众满意服务员等称号,尤其是20--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李--立志从医,笃学医术,决心为父老乡亲们解除病痛。高中毕业那年,他放弃了升学,跟随外公(原县医院中医师)学医。在外公的悉心指教下,他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经典医学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通过不懈努力,于19--年8月,如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工作中他还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函授学习,并取得了可喜进步,增长了医学见识,20--年开始,他先后获得大专、成人大学本科文凭。20--年获得中西医执业医师证。

李--26年如一日坚持立足乡村,笃厚惠民,为乡亲们作奉献,一门心思扑在医疗工作中,扎根农村,爱岗敬业,医术上精益求精,对患者体贴入微,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对特困户、烈军属、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看病只收成本费,有时连成本也给贴上。26年来他免收、减收各类费用达12万元。

医疗工作中,严格按照医疗常规,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处理得当、看病有门诊日志,用药有处方。对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做到及时转诊。实行日夜值班,以保证病人随时就诊。他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从不开大处方,不给大剂量,不“搭车”售药,农民到他卫生所来,带上十元、几元就可看病,有的无钱也给看。社山村刘国源,其参加过工农红军,年龄90多岁,刘大爷患肺心病多年,身体虚弱,行走不便,家中只有80多岁的老伴,亲人都在外地务工,老伴亦步履艰难,刘大爷一到冬天病情反复发作。

不管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不论酷暑严冬,只要他老伴一个电话,李医师便立即赶去。有一个冬天的晚上,雨风交加,吹打到身上刺骨寒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他,他快速披衣起床,当得知老大爷病情突然加重,不顾一切立即赶到老大爷家,发现老人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生命垂危,他立即为其进行吸痰等抢救处理,并立即联系救护车,连夜护送到市医院抢救治疗,还先为老人垫付壹仟多元医疗费,一夜陪护在老人床边,直到老人脱离危险,并及时将病情告诉老人的子女。一星期后,老人康复回家,老人和子女非常感激,特地送一面锦旗表示感谢,象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富滩镇敬老院有四十多位孤寡老人,李--十分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每年定期免费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这一工作他坚持了十多年。平时不管哪位老人有个头痛脑热,他随叫随到,为老人看病只收药物成本费或免掉药费。数年来,李--为敬老院老人减免医药费达7.8万元以上。李--还经常向老人们传授卫生保健知识,老人们觉得越活越年轻了,他们倍感人间温暖、亲切,赞扬李--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从医以来,李--一直担负着全村村民的医疗保健、计划免疫、疾病监测、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任务。平时他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上级,积极配合镇医院工作,免费为本村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做到准确无误,无漏,并协助医院宣传艾滋病、肺结核病、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坚持督导结核病人按时服药,定期检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把这一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而又稳稳妥妥。各次评比检查名列市、区前茅。前几年,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先后席卷城乡。由于这几类传染病来势猛,传染快。这时候,李--负责的地域镇政府所在地圩场,交通便利,过往人多,这给工作增添了诸多难处,白天要走村串户,宣传抗非典知识,特别是宋溪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动量大,但他不畏艰难,不嫌麻烦。他一发现务工人员返乡,就跟踪义务测量体温,发现发热人员及时送镇卫生院隔离点观察,每天坚持24小时值班,填写好相关档案,及时向上报告。他和从疫区返乡人员零距离接触,从未畏葸害怕过,动摇过。通过努力,确保了一方百姓平安,确保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李--紧紧围绕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为中心,去年区里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宋溪村列为试点村,在签约服务试点启动工作中,由于宋溪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村民们刚开始对签约服务不理解,不肯接受,部分村民认为签约服务是形式,是骗取医疗费。因此,李--在和群众签约时,请当地村干部配合,他走村串户向村民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宣传医疗卫生政策,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对签约服务的误解。签约率达86%,在家居民签约率达100%。

宋溪九组有一对青年夫妇,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可不需签约服务,经李--再三上门劝解后才同意签约,就在签约不久,其妻子因不明原因突然腹痛,电话告知李--出诊上门服务,李--得知后立即骑摩托车赶往他家,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诊断为宫外孕病,病情十分危急,李--赶紧为其联系救护车帮助转诊,经上级医院手术和输血等抢救,才转危为安。其妻感动的流泪说:“要不是签约服务,我的性命就丢掉了,这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更要感谢李--医生视村民为父母,技术高明,工作认真负责,挽救了我的生命”。

20--年,鉴于李--突出的业绩,较大的社会影响,较好的当地声誉,受到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推选他作为最基层的村卫生所医生代表(全国乡村医生代表仅3人,而江西只有他一名),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乡村卫生机构公共医疗绩效评价的专家研讨会,与高层领导和专家共商农村医疗卫生大事。会上,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亲自体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例如村卫生室对重点寄生虫病防治与控制工作这一内容,评价指标原来只有上报服药不良反应的要求,他认为不全面,乡村医生还应督导病人规范服药;又如对危急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的要求,他提出要加上如何正确处理的要求。他还对其他内容也提出了修改意见,都被会议秘书处采纳,受到卫生部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李--所在的宋溪村卫生所辖地共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80户,总服务人口1260人。李--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践行构建和谐的乡村医患关系,赢得了广大干群的信任,当地村民称他是家门口居民健康的守门神。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