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7篇

   日期:2023-07-14 16:06:05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9    评论:0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材料7篇

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1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2

张伯礼,男,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2月出生,1988年6月入党,研究生文化。

张伯礼同志30多年来,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带领科研团队构建了中药组分数据库,揭示了中药成分、作用机理,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抗击非典期间,他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他设立“勇搏”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先后培养了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

张伯礼同志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3

进入3月,好消息传来,3月10日,湖北武汉的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7日,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撤离。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却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现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进行新冠疫情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指导,并对意大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时进行指导,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张伯礼告诉《中国人大》记者。

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排左三)在湖北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指导工作,至今,张伯礼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江城,战斗在最前沿。

2月14日上午,张伯礼率领来自5个省的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正式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这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

“根据以往的经验,轻症的患者,吃中药就可以治好。”张伯礼说,病人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收治,集中标准化治疗,把大医院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这种做法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重要抓手。

张伯礼介绍,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疫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1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说,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还有三大隐忧,分别是:防海外输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复。

“恢复期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肺里的阴影没有完全吸收,应该抓紧治疗,还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场重感冒对他们也是种打击,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这些阶段中医还是有方法,在积极调理以后,帮助他们完全修复。”他说。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关注。现在,中国生产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都已在国外新冠疫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伯礼介绍,3月18日晚,一场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张伯礼会同国内中医界专家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疫情进行远程视频交流指导。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曾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张伯礼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为自己还是为人民的这道选择题面前,张伯礼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展现了一名医生代表的医者仁心与大局担当。

苦战82天!张伯礼院士离汉前写诗告别

4月16日,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凯旋,离开了他苦战82天的武汉。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要求当晚到武汉。72岁的张伯礼不惧危险,来到武汉。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处方。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4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72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

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82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胜利,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

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安全,爱国教育也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

可是,他们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

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曾经2003年时的誓言,他到了2020年依然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

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5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专家组成。随队进驻的还有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舱转诊他院。

据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介绍,张院士作为总顾问,带领刘清泉院长及五省市400多中医专家,奋战在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查房,为每一位患者拿脉、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个上午出来,防护服早已汗的透湿。

晚上,张伯礼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几名知名中医专家会诊,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制定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一号方、二号方。后期,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据张伯礼院士自己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张院长亲自带领一支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动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医对疫情介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史无前例的”。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6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休整隔离点值班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天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为了让英雄们好好休养,隔离点特意为英雄们归来准备的第一顿饭,是地道的天津打卤面,用家的味道欢迎英雄回家。“英雄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在细节上悉心照顾,就是努力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跟在家中一样温暖。”王磊说。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篇7

“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年逾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今年,6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人被授予提名奖。座谈会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张伯礼感触很深:“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事迹很感人,精神也伟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也应该同时进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载誉归来,他立即行动:“通过这次表彰,我们学校首先要学习大会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心坎里,体现在行动上,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我也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个荣誉。”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人民英雄”张伯礼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一辈子敬业奉献诠释着赤诚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临危受命 提出抗疫“中国方案”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无胆”英雄 与武汉“肝胆相照”

“生命相托就是一份责任,医生必须替病人着想,并勇于担当。”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病患早日康复,祖国山河无恙。

可多日劳累,饮食无规律,让他的胆囊旧疾复发,2月16日,他病倒了。彼时“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之际,他希望保守治疗。“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中央疫情防控组负责人强令他住院,为他治疗的专家同样态度坚决。

2月19日凌晨,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儿担心:“别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

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手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术后一两天,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他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修改资料。“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药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次武汉之行责任重大:“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俗称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真的留这儿了!”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阶段,他也充满必胜信心。正月十五晚上巡诊归途,面对通明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同舟共“冀” 共克“石”艰

今年三九寒冬,石家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天津老张”肩负使命再出征,奔赴石家庄抗疫第一线。

“关键时刻张院士来了,这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张伯礼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信心与希望。

在专家研讨会议上,他提出要重视农村疫情特点,重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药治疗,采用通治法控制疫情蔓延。对有基础病的重点患者,一人一策,对症治疗,情况逐渐出现了好转。抚当时执甲之豪情,忆江汉逆行之过往,张伯礼以一首《踏莎行·石门战疫》祈愿与冀中人民共迎春暖花开,疫情消散──“燕赵之地,天寒地封。狡厥疫魔复虐兴。昔赴江汉茫然惕,今战石门壮怀情。昼夜检测,逆风朔冰。扶老携幼隔离行。新疾宿病中西医,迎春赏灯游藁城。”

守正创新 造福更多老百姓

向国务院建议发展大中医健康产业、领衔推动《中医药法》立法、培育中医药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张伯礼步履不停。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他坚定地说。

2015年,他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的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像六味地黄丸这样的中药,其药效物质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控制哪些药效物质保障质量。”张伯礼说,这些都要靠扎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令他欣慰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助力下,中医药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抗疫以来,相关中医药机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连线介绍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张伯礼也先后参加了几十场讲座、会诊,被聘为欧洲中医药学会的首席顾问。

……

“全国道德模范”“人民英雄”“全国创新争先奖”“教学大师”……虽荣誉等身,可他初心始终未改──“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