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17日文章,原题:极端天气威胁保存最好的古丝绸之路艺术新研究发现,不断变化的天气正使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石窟壁画和塑像处于危险中,凸显大气变暖如何威胁这个国家一些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绿色和平组织本周发布的研究显示,随着该地区变得更热、更潮湿且更易突降大雨,甘肃各地石窟的艺术品正遭受恶劣天气日益严重的侵袭。极端天气已对莫高窟造成损害,莫高窟位于敦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
报告称,除了洪水和漏水风险,如今频繁的滂沱大雨还经常将莫高窟的湿度推升到保护文物的安全阈值之上。超过60%的湿度会导致盐分结晶并与石窟壁分离,进而引发绘画颜料位置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壁画正加速剥落。
随着严重洪水和创纪录的热浪使气候变化的危害家喻户晓,中国公众的极端天气意识迅速提高。中国政府也积极解决问题,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极端天气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危害刚刚开始渗透到中国的气候辩论中。
相对而言,中国各地其他历史遗迹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更加不足。2021年10月,山西省遭遇暴雨时,当地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出现险情。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的一名研究员说,中国各地有多个资金和研究不足的遗址面临同样问题。中国正开展一项全国调查,以在三四年内建立最新的历史文物数据库。保护人士表示这是个契机,可扩大对极端天气威胁的研究并在其他遗址开展最佳应对实践。(作者克里斯蒂安·谢泼德等,崔晓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