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个一批”开工项目累计投资4.85万亿
2021年以来,河南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逐季滚动开展累计八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7月24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审议。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滚动开展八期,我省坚持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摆在重要位置,推动项目快落地、早开工、快投产、早达效。
【成效】
8期“三个一批”:“开工一批”累计总投资约4.85万亿元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全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滚动开展八期,“签约一批”项目累计3258个、总投资约2.71万亿元,“开工一批”项目累计6101个、总投资约4.85万亿元,“投产一批”项目累计3324个、总投资约1.64万亿元,充分发挥了当前稳增长、长远增后劲的作用,形成了以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具体来看,拉动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有力带动下,全省工业投资增长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实现“V”形反转,202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15.1个百分点,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
推动产业能级加快提升。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培育形成了郑州新能源汽车、洛阳新能源电池、濮阳氢能产业、鹤壁尼龙小镇等一批新的产业园区,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持续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
助推基础支撑更加有力。“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郑州南站、平漯周高铁、总装机802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推进】
引进比亚迪、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一批优质项目
围绕“三个一批”,我省有哪些好的做法?
《报告》显示,河南坚持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严格督导考核等,推动项目快落地、早开工、快投产、早达效。
其中,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期间,河南扭住关键环节,着力构建项目建设工作闭环。坚持以项目实效论英雄,建立台账管理和跟踪督促制度,形成滚动实施、压茬推进、梯次跟进的良性循环。
签约招商方面,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突破,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坚持龙头引领与“专精特新”并重、招商引资与增资扩产兼顾、技改升级与抢滩占先共促、传统基建与新型基建齐抓,围绕重点产业链绘制图谱和清单,突出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股权投资招商、市场规模和物流枢纽优势招商,精准锁定招商对象,创新优化配套政策,成功引进比亚迪、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一批优质项目。
开工落地方面,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探索实行“多规合一”“容缺办理”“联审联批”等审批服务新模式,开发区备案类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一次办好”,最大限度压减审批时间,签约项目开工率稳定在90%左右。
投产进度方面,逐个项目细化分解任务,实行清单式和台账式管理,做到有推进措施、有目标任务、有完成时限、有具体责任,常态化开展集中开工、现场督导,2023年4月省领导带队对各地108个重点项目进行观摩点评,全面推进分批验收和边建设边验收模式,确保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达效。
【保障】
创新“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河南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大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指标省级统筹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用地保障,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规划用地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建设用地自动化审批等,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有效保障了兴港新能源产业园、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落地。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对接引入亚投行、世行低成本资金,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深化线上线下常态化银企对接,创新“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模式,提升金融供给与项目融资需求适配性,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累计设立22只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方案总规模2153.7亿元,为564个项目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21亿元,推动郑州南站、京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基金支持。
强化能耗保障,印发关于《加强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研究制定《“十四五”重大项目能耗和煤炭指标单列实施办法》,建立重大项目谋划与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联动机制,支持国家和省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为多氟多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益海嘉里热电联产等重点项目提供能耗保障。
此外,优化环保管控,建立“三个一批”项目环评管理台账,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内容。
【计划】
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增千亿级制造企业2~3家
不过,《报告》也提出,当前“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项目整体质量需进一步提升、项目监管手段需进一步完善等,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报告》明确下一步工作打算。其中,省政府将聚焦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着眼我省在钢铁、化工、食品、装备制造、轻纺、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持续深入开展新技改提升行动,以项目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焕发新活力。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在培育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用好省科学院、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平台,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强化科研组织、协同攻关、应用转化。力争到2025年,每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方面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全省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产业链目标任务,坚持龙头引领、配套跟进,围绕产业定位和专业化分工,积极布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好“链长制”工作机制,找准延链补链强链的突破口,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增千亿级制造企业2~3家、百亿级制造企业20家、十亿级新兴领域制造企业100家以上,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据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