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本月10日在印度投资已经一年的富士康公司发布声明称:经过研究后该公司决定,他们将会退出与韦丹塔成立的合资企业,富士康方面预计不再参与古吉拉特邦和印度合伙半导体和显示器生产工厂的项目。该消息一度引发了舆论热议,事后有媒体曝光富士康公司疑似被被印度“协议钓鱼”,印度政府以技术原因拒绝将承诺的本土芯片百亿美元补贴发放给该企业,导致其退出。但消息人士又认为这是印度的“常规操作”之一,从经验来看他们未落实的补助不在少数。
印度政府并未出面解释此事,印总理莫迪反而在7月28日的会议上吹捧他们的“国内投资环境”的好处。他称印度具有三大优越性:民主制度、人口和政策红利,所以如果之前还有人怀疑“为什么要到印度投资”,现在他们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为什么不来印度投资”,印方无疑是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国家。这番言论恰好是在富士康事件之后表态的,印媒当时还辩解称,富士康退出和印度企业的合资并非是因为对印度的政策失望,因为他们马上要来重新投资了。
果然就在7月31日,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工业富联宣布即将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签署了一项价值1.94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计划将在坎奇普兰区新建一家电子元件制造厂,并预计在明年年底前完成。该厂预计将创造6000个就业岗位,目前不知道是否是专供苹果公司的零件,但应该是一项“长期性投资”。此外富士康还与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签署了一项研究和创新协议,双方承诺达成“分享技术知识”的内容。
有分析则认为,富士康在印度“去而复返”已经成为事实,这件事仍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首先单凭投资环境来说,印度无疑是南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倒数”国家之一,常年被标普等机构列为“C类信用国家”,意味着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在执行方面,印度也是从来不手软将其他国家的企业罚了又罚,并经常在税务问题上大做文章,是WTO被诉讼的常客;印度最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所谓的“招商引资政策”,大部分都是画饼且没有落实的任何可能性,即使如此都没有影响富士康等企业前来设厂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还有,经济学者称印度最吸引外企的地方在于其国内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而并非仅仅是劳动力(东南亚比印度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来投资的企业都是看好印度能在未来快速崛起,这样将会给低成本入局的行业回馈数倍乃至几十倍的利润,这才是外企“百罚不走”的原因。对此有评论称:“国际资本向‘最有可能获利’的地方流通是正常的,他们即使有可能不会盈利甚至被处罚亏损,也要提前在印度扎根等待其发展;去年印度政府称他们每年拒绝几千份外企来投资的项目文件,这种说法可能并非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