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中庸》: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日期:2023-08-02 10:41:3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中庸》: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最隐蔽的事物、最微小的事物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素养,因此有道德的人“戒慎”“恐惧”独处时,担心自己会做不道德的事。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震到山东赴任,途经巨野昌邑时,以前曾得到过杨震推荐的县令王密深夜怀金相赠,认为“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由此,杨震“四知却金”,成为了慎独的典范。

在杨震那里,独处时便是道德在场时。没有他人约束,少了外界压力,道德修养可以说是“存乎一心”。慎独,就是内在道德力量的自觉、发动和呈现。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人世间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所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无欺;顶天立地爱人律己,光明正大。

自我修养重在慎独。“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作为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我国古代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几千年来,先贤们都把“吾日三省吾身”“不自欺”“暗室不欺”等看作“慎独”的一种表达。清代官员叶存仁离任之际,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赋诗一首,拒礼而去:“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因为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已经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畏人知畏己知”化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抵制诱惑难在慎独。“见欲而止为德”,慎独者必须慎欲,不被钱、色、名等私欲俘获。宋元时期大学者许衡,曾跟随众人避乱。由于路途遥远,天又很热,大家都十分口渴。正巧道路旁有一棵梨树结了很多梨子,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下来吃,只有许衡一人端坐树下,始终不为所动。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慎独,就是要与己赤诚相见,与私心斗争、与贪欲较量。一些人难抵诱惑、腐化堕落,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慎独之功。面对诱惑,特别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或以“下不为例”原谅自己,或以“小节无碍”宽待自己,或以“仅此一次”放纵自己,最终堕落在欲望的黑洞中、人心的幽暗处。

独处之时,道德在场,天地可鉴,明镜高悬。杨震四知却金等古人慎独故事,捅破的是“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其实无论是“明处”还是“暗处”,无论是“有人知”还是所谓的“无人知”,慎独都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一种定力、一种作风、一种品格。最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细微的东西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不要以为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就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要让私欲杂念侵扰内心。独自一人时也应谨言慎行、自重自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污垢,不断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始终保持纯真本性。

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像“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处在无人管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放松甚至是放纵心理。而“慎独”就好比是一面盾牌,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避开陷阱,使我们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在人生这场旅途中,慎独的要求一刻都不能松,无论何时何地都需坚守原则,恪守道义,严格自律,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