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设想下这样一个情境——
你兴致冲冲地买了电影票,约人去看一场暑期大片,然后整个观影2小时内,都有一个小孩在荧幕前跑来跑去。
是不是觉得很糟心?
这事就发生在河南周口。近日,媒体报道,有网友反映在河南周口万达影城看电影时,一名幼儿在荧幕前来回奔跑玩耍,奶奶一直跟在孩子身后,在电影厅前排转了两小时,导致大家观影体验非常差。
电影院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场务已经多次提醒家长了,他们也没有办法,毕竟家长也买了票是顾客,总不能把人请出去。
很多网友不满电影院的回应,认为他们是在和稀泥,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但转过来站在电影院的立场,你觉得怎么做才合适?
如果真的强行把老人小孩请出去,先不说他们有没有这个权力,真这么做了,估计又有人骂电影院没人情味,不尊老爱幼了。而一旦在请人过程中发生冲突,还可能被对方报警,甚至事后面临赔偿纠纷。
其实国内的电影院,长期以来都是这么做的。反复提醒是基本操作,有的会给受影响的观众发点代金券啥的,有的还会给换场次或者换个厅再看。
不过,这些操作都很难让人满意。谁在乎你那点代金券,至于换场次或者换厅,先不说能不能安排过来,个人损耗的时间怎么算?
除了骂影院不作为,很多网友把火力对准家长,指责家长不管小孩,纵容“熊孩子”肆意妄为。
具体到周口这起案例,相对于电影院,我认为家长的责任更大。曾有心理实验表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
而视频中的小孩,看上去也就三四岁的样子。而且从网友拍摄的视频来看,放的电影是最近大热的《封神》第一部,孩子压根看不懂,让他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呆一个多小时,太难为他了。
都说网友反感的不是吵闹的儿童,而是儿童身后家长的纵容。但这种情况,就算家长愿意管,也未必管得住。
既然影院不愿意把家长请出去,那有没有别的办法,保证观影环境不受干扰,比如设置儿童厅之类?
打开猫影或者淘票票,有儿童厅和亲子厅的电影院,少之又少。这还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大多数小地方的电影院都没有。
针对要不要加设儿童厅,其实早些年就有过讨论了。对电影院来说,不愿设亲子厅最核心原因是“不划算”。
设儿童厅意味着要单独装饰,风格要符合孩子的喜好,座位还不能太多,这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且以目前的市场来看,适合孩子看的电影比重偏低,还有很强的假期属性,儿童厅的票房和上座率往往不高。
这些都导致电影院没有足够的动力增设儿童厅。但长远来看,随着适合儿童观影范围的扩大,带动的消费、观影行为增加后,开设儿童厅将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之前,影院也还有别的办法。比如国外奥斯卡院线下面多家影城,开辟了儿童游乐区,观影期间孩子若吵闹,可以由一名家长陪同他到游乐区玩耍。
说了这么多,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影院不直接禁止低龄儿童进入,这样岂不省心多了。
比如在韩国,全国数百个公共设施被指定为“儿童禁入区”,其中,韩国国家图书馆禁止任何16岁以下人士进入,除非有特别许可。
但这类举措,引发了很多韩国家长的愤慨,他们认为,这涉嫌歧视儿童,甚至剥夺了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基本权利,也让生儿育女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它不仅限制了儿童,也限制了家长——尤其是全职妈妈的活动范围,给育儿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说到底,这是一个公共空间如何管理的问题。是简单地将儿童拒之门外,以保护成年人的清静,还是探索更有智慧的办法,让大人和孩子和谐地相处,这考验着公共决策者和企业主们的社会理念。
如果想要构建一个更乐意接受儿童、对儿童更宽容的社会,除了简单地谴责“熊家长”外,各方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担负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