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卿
12306自2019年推出候补票规则以来,乘客对这一购票机制愈发疑惑。
近期,网上一个被普遍讨论的问题是:为何12306显示是候补状态的车次,在其他平台上却能加价买到?
更有甚者,不少车次总是候补,哪怕是刚放出票,也还是候补。12306暴露的购票难问题,到底是运力紧张还是人为制造,人们非常不解。
资料图
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购票难,无非是供需矛盾的体现。如果12306屡屡证明特定方向、特定班次出现购票难,那就说明运力不足,可以适时调整运力。
换句话说,12306本应该反映真实的供需情况,为铁路运力调整提供最基本、最有力的参考。
可从实际看,这种想法似乎过于单纯,太“乘客本位”了。
12306无法客观体现供需情况,直接的证明就是候补也无用,其他平台似乎获得了某种12306的后门,可以玩一种价高者得的游戏——乘客购买几十元不等的加速包,可以买到在12306上买不到的票。
当然,也有乘客反映,候补票最终也可能真的买到票,但不确定性很大,远远低于在其他平台加价买票的确定性。如果是这样,12306作为运力“晴雨表”的功能,要如何体现呢?
铁路每季度调图是固定动作,这为灵活调整运力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然而有网友发现,在调图操作中,普速列车所占比例下降,车次越来越少,因为普速列车的荷载量远远大于动车,所以网友推测调图本身不仅没有呼应运力的动态调整,反而将运力越调越低。
这种直观感受没有官方权威解释,但挺有说服力。
就此而言,网友还只是从运力的供需矛盾层面,来理解候补票“打不过”加价票的现象,是从类似市场规律的角度,来善意地追问失灵的候补票机制。
可在另一方面,不少网友发现,很多车次放票后,只要你不买终点站的票,30天就全是候补。
据此,有人推测,很多长途火车票一开始只出售全程票,不售卖区间票。如果全程票还有剩余,就可以进行候补。如果始发站的所有全程票都已经售罄,那么只能等待有人退票后进行候补。或者,有的车次要到临近出发前一两天,才放区间票。
如果你选择候补票,忐忑等待中,为了确定行程,再去买其他次优选车次,或干脆买到终点站的票,万一这时,候补出票,又得去退票,为12306交上退票费。
有网友戏言,感觉就是铁路系统为了收退票费,才让人一直候补。
这一说法不一定成真。但从结果看,即使12306不是冲着退票费“设计”了候补票机制,它实际上肯定会笑纳聚沙成塔的退票费。
对此,旁观者就很难用单纯的市场供需机制来解释了。
资料图
以上问题,综合起来,给人呈现的观感是:
12306与其他购票平台的合作,没有什么透明度可言,其他平台也很粗暴,主打一个加价即有票的潜规则。
而随着其他平台与12306的深度合作,购票规则愈加复杂,人们被迫进入一个由12306与平台算法联手主导的游戏规则,候补票机制的出现,没有让乘客从这个规则中解放,反而越陷越深。
当然,一些票被秒光,不排除有黄牛作祟。但从客观上看,12306延伸出的一整套购票游戏规则,并没有让乘客感觉多方便,或打击黄牛多么有力,为了确保顺利出行,很多人仍然被迫付出额外的代价,仍然有种被算计的感觉——
人们日夜不休地等待候补成功,背后是购票系统的金钱不眠。
作为乘客来说,多少也期待铁路部门能“听见”候补票机制下的民意诉求,不要沉迷于12306及合作平台所演化出的游戏规则,削除附加在购票系统上的不当利益,让12306尽可能地恢复它作为运力调图的基本参照。
当然,12306及其相关合作伙伴,能不能在利益之外兼听则明,只怕也是“候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