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7篇

   日期:2023-08-14 20:40:26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5    评论:0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材料7篇

张桂梅,一个一心为帮助女子走出大山的人民教师。深山教育的燃灯者,照亮学子的追梦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1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01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

由于工作出色,对孩子充满爱心,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找到张桂梅,希望她能担任福利院的负责人。张桂梅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成为了54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一块冰。”说起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张桂梅一脸难过,“所以我要加倍对这些孩子好,让他们找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节,华坪县法院的工作人员找到张桂梅,告诉她“儿童之家”的几个小男孩把法院围墙的铁栅栏偷了。张桂梅回到福利院,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在她的追问下,孩子们委屈地说把偷了的铁栅栏拿去卖了买月饼了。张桂梅含泪对孩子们说:“妈妈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节要给你们买月饼,这是妈妈不对,可你们乱拿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当晚,福利院食堂桌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

“我直到现在还记得那个中秋节的场景。”福利院孩子张惠华说,院长对我们兄弟姐妹一直都很严厉,但从那天起,我们就把院长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在张桂梅的关爱和悉心教导下,张惠华成了儿童福利院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孩子,还考上了华坪县石龙坝镇的公务员,在基层一线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像张桂梅一样为贫困山区做贡献。

“妈妈收养的孩子已经有136个,像我这样从华坪儿童福利院出来的,有50多个走上了工作岗位。”张惠华说,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会回来看望无家无子的妈妈,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是妈妈用无私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教会我们怎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2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把所有财产和爱给了学生,她和同事们一起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说,民族地区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孩子自尊心强,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真心实意与他们交往。作为一名山村教师,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张桂梅靠的是“立德树人”。20年前在华坪民族中学教书时,为了毕业班的孩子,她拖着病体坚持上课,不去住院;为了帮助山里的穷困学生,她节衣缩食,舍不得吃好的;为了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她时常唱歌念诗……直到现在,张桂梅还每天5点半就起床,担心女高学生害怕,她要早早地打开灯,赶走路上的野生动物。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桂梅说,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们精神面貌变化,为教育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她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民族地区当自强,探索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更加均衡发展,希望全社会关心民族地区教育。

__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令张桂梅感到温暖又振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今年我__岁,有人说我可以休息了。但我觉得自己还能坚持。我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把华坪女高做大、做强,让更多山区女孩走出大山!”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3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01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03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4

2021年华坪女高159人参加高考,70名女生超过一本线,取得这样的傲人成果,离不开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筑牢理想信念的魂,深扎艰苦奋斗的根、满怀无私奉献的情,夯实初心与使命的根基。

坚定理想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持不懈。

为实现理想,张桂梅四处奔走、风餐露宿,不顾他人的白眼和误会,想方设法筹集经费,经过6年的不断坚持,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终于修建完毕并投入使用。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需求为着力点,以人民的满意为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其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要以实际行动诠释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用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做到凡事冲在前面、干在前面。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以工作实效取信于民,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新征程中来。

坚持艰苦奋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迎难而上。

张桂梅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早上5点起床、凌晨1点躺下,艰苦奋斗13年,换来了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到生活清苦的农村去,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正大步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要积极投身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脱掉皮鞋穿草鞋、换下西装着便装,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发扬吃苦耐劳、实干苦干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却,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挫折不放弃。勇于扎根基层,怀着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苦难越拼搏的决心,坚定前进步伐,奋力走在前列,坚守工作岗位,勇当开路先锋,敢于迎击挑战、迎难而上,做到“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以决战决胜意志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坚守初心不变,以“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心劲无私奉献。

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静下心来做事,沉下心来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让贫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作为党员干部,要向张桂梅学习,坚守初心不变,淡泊名利,做到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任务艰巨而繁重,党员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要把崇高使命装在心里,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务实作风装在心里。实现乡村振兴,要在勤于为民上多下功夫,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赋予奉献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和“功成一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乘势而上,为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5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被誉为“燃灯校长”的张桂梅同志也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者,广大共产党员需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燃“三盏灯”,做好新时代共产党员。

点燃“初心灯”。张桂梅同志“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这希望之光就是来自张桂梅同志的“初心灯”,张桂梅同志用她的拼搏和大爱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进程中,广大共产党员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初心灯“照亮百姓的幸福生活、照亮国家的繁荣发展、照亮民族的昌盛未来。

燃烧“生命灯”。张桂梅同志被检查出患有包括肿瘤、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在内的20多种疾病,但在健康已经岌岌可危的时候,她想得最多的还是“我会好好活着,陪着学生”。这是张桂梅同志燃烧生命、释放能量的生动体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曾说“虽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让生活更加丰满”。共产党员需要燃烧有限度的“生命灯”,丰满干事创业的工作生活,释放无限度的生命能量,服务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永燃“精神灯”。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张桂梅同志的“拼搏到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灯”照亮了艰辛的女高创建之路,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现状。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共产党员需要永燃“精神灯”,以照亮抵御新征程中各种风险挑战的奋斗之路,让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6

她,舍己为人,爱生如子。

她,拖着孱弱的病躯,收养了50多个孩子。抚养着5个贫困学生。

她,用真情感动了孩子,感动了乡亲,感动了同事,感动了领导,感动了全国,也感动了华侨。

张桂梅,一名敬业奉献的人民教师,一位心系群众的教育扶贫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她就是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原本拥有幸福家庭的她突遭命运的打击,在失去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后,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此时,她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抉择,她没有选择到条件优越的学校任教,而是毅然只身前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条件艰苦的华坪县投身教育扶贫。虽然疾病缠身,被病痛折磨的苦痛难言,她也没有停下教书育人的脚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她忍着病痛一次次站在热爱的讲台上。

一枚党徽,她始终都把党徽佩戴在身上,昂首挺胸的展现共产党员的风采,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

一面旗帜,她埋头苦干、洒播大爱,是党员干部心中一面先锋模范的旗帜,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旗帜在飘扬。

一个榜样,她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各行各业奋斗者争相看齐的榜样,哪里挫折有哪里就有榜样的力量。

情系群众,小喇叭声音更响亮。平日里,华坪女子高中校园内随处可见张桂梅老师手持小喇叭督促学生跑步、早读的身影,有了小喇叭的陪伴,学生心里都很踏实。她始终把学生当做亲人,当遇到学生生病,她带着他们彻夜奔波到医院,一直守护在学生身旁。她心里始终记挂着群众,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用一次次感人的事迹践行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着很多前来咨询问题、办理业务、反映情况的群众,也常常会深入农户家里给群众做政策宣传,在面对群众时,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张桂梅同志的精神风貌要求自己?对待群众,我们态度要好一点,笑容要多一点,讲解要清楚一点,多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做好政策“翻译”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顽强拼搏,三尺讲台折射温暖。华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身为校长的张桂梅遇到各类棘手的问题,筹集建校资金困难、教师队伍人员流失,以及疾病的痛苦折磨,但是对教育扶贫的坚持和对讲台的热爱支撑着她一步一步走下去,张桂梅同志的顽强拼搏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中,面对急难险重等困难时,部分人会出现躲避推脱、敷衍塞责的情况,这既不利于任务的完成,也会使政府工作者的形象在群众心里大打折扣。我们要学习张桂梅同志精神,不仅要会“做事”,还要能“扛事”,面对“硬骨头”,不绕弯、不敷衍,用理论完善决断力,用实践强化行动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将任务落实,见行见效。

无私奉献,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张桂梅老师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持为教育事业奉献所有的光和热,她无私奉献,为校园建设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她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不计功名,告诫学生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栽培,她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指路明灯。基层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紧急任务而牺牲个人的时间,或由于一些特殊情况被百姓误解,此时,我们更要要沉下心来做实事,不抱怨、不消极,学习张桂梅同志“舍小我、顾大家”的精神,用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做事不计回报,功成不必在我,把群众的认可当做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时刻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在时代的新征程中脚踏实地、奋勇向前,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篇7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

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

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

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

学习她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

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

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

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