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
我省已培育
国家级绿色工厂173家
绿色工业园区15家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
绿色设计产品118项
我省在绿色低碳领域
建设了300余家
科研创新平台
□本报记者 陈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领域是主战场。我省近年来统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碳,“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7%,超额完成原定目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低碳产品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了坚强支撑。
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我省工业企业的主动追求。
龙佰集团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大力开展钛白粉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废渣利用率达90%以上,综合节能30%,节水5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省积极化解行业过剩产能,持续开展电力、化工、石化、建材、有色、钢铁等行业能效对标活动,组织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对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7%,超额完成原定目标。
绿色制造动能持续壮大。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五化”要求,全省工业企业主动对标国际国内绿色低碳先进水平,开展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创建了一大批一流绿色制造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绿色设计产品。
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3家、绿色工业园区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绿色设计产品118项;已培育省级绿色工厂276家、绿色工业园区1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8家、绿色设计产品53项,为绿色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还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作,先后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创新示范专项等项目,在绿色低碳领域建设了300余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2022年集中发布了45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今年省工信厅主办了首届“零碳中原杯”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创新大赛,推广47项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案例,助力全省工业节能降碳转型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
许昌安彩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窑炉车间内,火红的玻璃液在1500℃的窑炉中缓缓流动,从这里产出的光伏玻璃,去年出口订单行业第一;许昌金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太阳能电池组件快速成型,它们和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片等项目共同组成了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在许昌市襄城县打造出全省规模最大、链条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
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大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去年,全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分别增长16.2%、51.7%、42.8%,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已超过15%。
我国在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产业上培育了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我省也赶上了这趟绿色产业快车。去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1.8%,包括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在内的河南外贸“新三样”出口货值超62亿元;今年上半年出口货值超37亿元,同比增长1.2倍。以生产锂电池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22年,该公司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长11倍,预计今年出口额可增长8倍左右。
我省不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去年全省规上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增长9.4%。绿色升级类产品产销两旺,全年全省充电桩产量增长34.4倍;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增长41.4%;限额以上单位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12.3%,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1.3%。
未来,随着我省加快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提速,将为建设生态绿色强省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