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高译丹 实习生伍佳君
7月26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农业科技创新 服务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昌召开。近年来,省农科院多措并举,积极服务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收集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完成新目标,攻关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研发应用高效实用技术取得新进展,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创造新纪录。
已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多份
据介绍,我省收集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完成新目标。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多份,2022年开始入库保存1万份。今年上半年,已入库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6000多份,预计可以圆满完成年计划入库1万份的目标。目前,省农科院水稻、芦笋、茶树菇等种质资源收集数量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赣油杂906”等生育期缩短至180天左右
我省攻关种业关键核心技术也实现新突破。初步完成野生稻泛基因组组装测序;D1型杂交水稻进展列入2023年国家水稻育种攻关进展简报;东乡野生稻主效耐冷及耐淹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及遗传转化初步完成;省农科院参与的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的创制平衡抗性与产量的水稻新基因研究成果,在今年6月Nature上发表。
今年上半年,共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15个,其中“赣油杂906”等一批早熟油菜品种,生育期缩短至180天左右,破解了我省赣中南区域“稻稻油”轮作瓶颈难题。选育的“赣香占1号”荣获“第四届全国优质稻(籼稻)食味品鉴金奖”(全国共15个)。低镉水稻新品种“赣低镉1号”,在我省中轻度镉污染稻田试验效果良好,稻米镉含量低于国家限量0.2mg/公斤标准。
目前,省农科院成功选育我省首个国审鲜食玉米品种“赣甜糯1号”,鲜食玉米品种“赣科甜9号”荣获2023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甜玉米金奖”(参评品种152个,评选出金奖品种10个),“赣科甜10号”荣获第九届中国北方鲜食玉米大会“优秀品种”(参评品种290余个,评选出优秀品种22个);首个“国审”春大豆新品种“赣豆10号”、首个“国审”鲜食大豆新品种“赣鲜2号”、首个夏大豆品种“赣夏豆1号”;培育出辣椒“赣椒19号”、苦瓜“赣苦瓜1525”等优良新品种。
11项技术入选我省主推技术
同时,研发应用高效实用技术取得新进展。构建江西典型稻田低碳生产模式和赣南脐橙黄龙病新型防控模式;“水稻绿色富硒生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技术创新亮点成果名录;突破了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高效制备高品质含腐植酸水溶肥关键技术;开发了适宜南方红壤地区柑橘、辣椒专用含腐植酸水溶肥产品;利用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谷壳,复配研发出阻镉富硒土壤调理剂;创建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开发能源植物高效固碳修复与低碳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稻稻油三熟制油菜密植丰产高效技术等11项技术入选我省主推技术。
“赣油杂8号”创我省稻油轮作高产新纪录
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
另外,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创造新纪录。“赣油杂8号”机收亩产油菜籽239.1公斤,创我省稻油轮作高产新纪录,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赣菌稻1号”“野香优航1573”、芦笋“井冈111”“赣椒16号”“赣油杂906”等10个品种入选2023年全省主导品种。“赣菌稻1号”,测产结果显示,在减肥25%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507.32公斤,比普通品种高出100公斤,每亩节省化肥成本50多元,每亩增收200多元。“赣豆10号”在进贤李渡完成测产,平均亩产255.1公斤,突破南方大豆高产250公斤目标。
“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200余万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在都昌、上高、崇仁等县示范200余万亩。低镉水稻新品种在安福县重点镉污染区示范推广600亩;菌根共生稻等新品种在吉水县、兴国县示范1000亩;“赣油杂906”“赣油杂8号”“赣丰油1号”等系列品种推广100余万亩。推广“稻稻油”“稻油”高效种植模式,并选择“赣油杂906”等早熟油菜品种开展机械化种植示范。“马铃薯-中稻高效种植技术”在东乡、临川、德安、高安等地示范2万亩,亩产马铃薯2425公斤,亩均收益4000多元。
今年上半年,与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地方政府共签订了技术订单合同144项,合同金额982.17万元。其中,水稻品种“井冈香粘”、大豆品种“赣豆10号”的转让金额分别为100万元;大豆品系“赣夏2020-1”和“赣夏2021-1”转让金额达到210万元。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邹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