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陷入争议中。
8月16日,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发文,要求《长安三万里》制片方致歉,理由是电影中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事发地的同胞感情”。
洛阳隋唐史学会的核心控诉,是电影里一些涉及洛阳的情节,被移植到别的地方。比如,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的地方,杜甫早年生活之地,都是在洛阳,而影片里的发生地是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影片却将之搬运至扬州。
用一句话总结:这些名场面明明发生在洛阳,电影怎能对洛阳只字未提呢?
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一直就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电影既然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就应该严格按照历史记载的情况来。
另一派人则表示,电影就是电影,它不是历史纪录片,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加工和想象。
有知乎网友提到,一谈大唐气象,唐朝人的精神家园,一般人优先想到长安。
影片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诉观众,李白杜甫第一次在哪里相见,杜甫在哪里长大,而是要展现大唐盛世,以及流传千古的唐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诗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另一个网友则说:长安不是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诗人们憧憬飞黄腾达的梦想之地,在唐诗中出现过多次,若改成唐诗中存在感稍弱的洛阳,就少了几分味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很正常。一个出生洛阳的人,看到影片把在故乡发生的名人故事,搬到长安,感到受伤,也能理解。
但我倾向于认为,电影创作只要不影响整体的真实,一些细节不必严格按史实来。且不说很多“史实”本身就非定论(比如李白和杜甫的历史性会面地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应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切以服务主线为宗旨,都拍成纪录片,像写论文一样严格考证,有啥意思呢?
当然,洛阳隋唐史学会指出影片错误,还原真实的历史,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发函要求道歉,指责《长安三万里》伤害历史发生地人民感情,就有点过了,很容易引发其他联想。
不少人分析,洛阳隋唐史学会这么做,除了为洛阳人争口气外,更多的是出于吃不到流量红利的愤懑。
这么想不意外。
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历史票房排名第二的片子,上映后引发了很多人对盛唐的向往,电影中出现的诸多地点,比如长安(西安)、扬州、江夏(武汉)、安陆等等,都借此展开了一波城市形象营销。
尤其是西安,一些爱好者将对大唐的向往,投射到现实中,这对西安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发展都是利好。然而电影对身为东都的洛阳只字未提,洛阳在电影带起的热潮中毫无施展之地,也难怪网友调侃,洛阳的急,不是着急电影搞错了历史,而是“为何不带我一起玩”。
历史资源对当代城市发展有多重要,看看多少人在西安拍古风照,看看大唐不夜城拥挤的游客,就很清楚了。洛阳这些年也在以唐风为卖点,吸引外地游客来打卡观光,但效果上比起西安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洛阳比西安更需要唐朝。
作为中部工业重镇的洛阳,有过属于它的辉煌,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洛阳跟很多工业城市一样被抛在了身后,发展趋于停滞。对洛阳而言,打造网红城市吃流量红利,不失为一个见效快、成本低的选择。
看到一个以唐朝为背景、在社交平台掀起大量话题的电影,居然一个字也没提到洛阳,洛阳人若有不满和失望,也是能理解的。
不过,这都是围观者的猜测。在回应网上质疑时,洛阳隋唐史学会的专家特意强调,他们只是想维护历史真实,没有经济诉求。
但不管怎么说,洛阳隋唐史学会借此发函,正儿八经地要求片方道歉,还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了。
更好的方式,难道不是借机与片方合作,鼓捣一部《洛阳六万里》之类的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