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

   日期:2023-08-22 14:20:4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5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认同英雄,铭记历史,主流价值绽放着夺目光芒;追随英雄,共筑未来,真善美带给人民前进的力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1

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赫然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而这位名叫于敏的老人,在1月9日之前一直“默默无闻”。昨日,他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人民才真正认识了这位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

说是“著名”,其实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不如说是“无名”,因为从事的是涉及绝密的核武器研究,于敏隐姓埋名埋头苦干了28年。有人讲,“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为了梦想锐意进取的国家,时代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确实,这一刻,很多网友对于敏院士表达出了敬仰之情,既为他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也为他长达28年的“隐身”而点赞。

10年前,当时的总理温家宝去看望卧病在床的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核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抛开教育环境问题不谈,单单只说个人,现在还能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远离名利的诱惑,只为了攀登科学的高峰摘取那一颗明珠?还有多少人把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奉为圭臬,甘于默默无闻坚守信仰?在以于敏为代表的一批老科学家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磨砺出的宝剑,苦寒后的梅花,一寸寸剑锋、一缕缕花香,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在“冷板凳”上坐出来的,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

科学研究很公平,它要你挨得住寂寞,才给你最美的风景。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于敏院士当年好得多,人们缺的只是一颗安定的心。

其实何止于科学研究,任何工作如果想做出点成绩来,想靠走捷径或者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敏院士隐姓埋名28年,奉行的就是坚持初心,他坚持下来了,才有如今国家给他的荣誉和肯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条件如何变化,信念的力量是最持久的力量,精神的领先才是真正的领先。在这一点上,于敏院士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的。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2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如是说。2019年1月16日,享年93岁的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隐姓埋名28载,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他将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兑现了“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誓言。

如果说痴心事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那么图强报国就是爱国精神的升华。从于敏“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到程开甲“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到黄旭华“和祖国的核潜艇事业融为一体”,那些许身报国、奋斗毕生的共产党员,总能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同时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痴心事业者总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图个啥”。李浩一路赶考为强军,图的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跃动”;李保国一生倾注科技扶贫,图的是“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点过上好日子”。为党的事业图谋,为强军事业图谋,所有痴心事业的奉献者都是幸福的、值得的。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国家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勇挑重担的担当者。聂海胜把“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的报国誓言融入航天事业,黄大年把“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报国之志融入地质事业,钟扬把“只要国家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的报国之情融入生物科学事业。“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火焰四射。”铁心报国不分职业种类、职务高低,置身伟大时代,在醉心于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归属感与价值感,报国的答卷就一定是精彩的。

国家昌盛,需要每个人争分夺秒,奋斗不止。“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整理科研资料,像红烛一样,忘我地燃烧到最后一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科研成果,更是我们接续奋斗的精神养料。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强国强军的新时代,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需要我们奋发图强、真抓实干、真打实备,常思胜战之道,常务兴军之事,将每一份力量都用到助推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3

摘得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出生于1926年,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曾经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长达28年,在氢弹突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长期领导核武器研究设计

1961年,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在氢弹研制中,于敏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并最终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速度世界第一。

为核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

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

于敏不仅在实际研究领域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战略部署层面也曾奠定重要基础。他曾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4

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篇5

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氢弹之父”隐姓埋名28年

于敏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他毫不犹豫地转行,服从分配。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1980年,于敏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氢弹之父”。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22名著名科学家。于敏去世后,目前仅剩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健在。

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上世纪60年代起,于敏投身我国核武器事业,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在氢弹突破中,他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

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工作,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于敏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

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气态引爆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于敏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分析了中子弹的反应规律并归纳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判断聚变点火裕量的主要判据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建议加快核试验进程 为我国争取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于敏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使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为提升我国核武器水平、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

针对禁核试,于敏提出了以精密实验室实验等几个方面支撑禁核试后武器研究的设想,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上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于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