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稻小蟹艺术农场:稻蟹共生 用艺术书写农业情怀

   日期:2023-08-22 17:43:36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稻小蟹艺术农场:稻蟹共生 用艺术书写农业情怀

孙锐 稻小蟹艺术农场经理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台湖这座曾经的农业小镇正奏响悠扬的文化新乐章,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300亩水稻田,更是稻禾为墨,大地作纸,描绘出了一幅北京农文旅的新画卷,唤起人们对农田的美好记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新亮点,成为环球影城的文化旅游延伸地,市民假日出游的网红打卡地。

带您走进台湖镇有320亩之大的稻小蟹艺术农场,让农场经理孙锐带领我们去感受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生态种养模式——稻蟹共生,感受园区“稻田+艺术”带来的农文旅发展的魅力。

沿着京津高速往东南方向行驶,到东石村桥盘桥驶入张台路,就进入通州区台湖镇。

台湖镇曾因萧太后河南侧地势低洼聚水成湖,因此得名。这里曾经有大片麦地、稻田,甚至连张台路都是庄稼地。

过去台湖镇最显著的标签是农业,它的农业确实做出了名堂,比如“番茄联合国”“稻田蟹”“清水稻”等,都曾是响当当的品牌。台湖镇的农业发展跟北京其他区县的传统旱作农业不同,这里自古至今水源都很丰富,北有萧太后河、东南有凉水河。据调查,早在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台湖地区就有人从海淀地区引种水稻。由于水稻在产量上比种植玉米、小麦等旱粮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洪涝灾害面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水稻种植在当地很快推广开来。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台湖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农田面积的80%以上,成为主产作物。台湖逐渐形成了水旱轮作、稻麦两茬的耕作模式,因此享有“京郊小江南”和“鱼米之乡”的美誉。

走进稻小蟹艺术农场

稻小蟹艺术农场位于台湖演艺车间内,踩着石子路进入农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超美的治愈系稻田拉满了夏日氛围感,蝉鸣、蓝天、白云、青草、绿树……及那满眼碧绿的稻田,四周全是让人惊叹的绿色!阳光下,微风轻拂,葱绿的稻田方格间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间,绿意触手可及,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不远处,野鸭、白鹭几只天空的精灵守候在稻田边上。

稻小蟹艺术农场以稻禾为墨,大地为纸,320的稻田里创作了两幅稻田画。登上北部的观景台,320亩稻田尽收眼底,其中50亩是由五彩水稻种植形成的巨幅稻田画。2023年稻田画的主题——稻梦传奇 演艺台湖,主要是对城市副中心的特色和台湖演艺小镇的特色进行诠释。农场用水稻种植出大运河的轮廓,在大运河的浪花上种出了稻小蟹的主形象。在大运河的两旁种出了通州的标志性建筑——紫运桥、燃灯塔,种出了体现通州作为副中心在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这些都一一体现体现了五彩稻田是在退耕还林背景下立足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打造的生态田园。

来到南部观景台,观景台的下面是由紫色、黑色、白色、黄色、红色五种不同颜色水稻种植而成的五彩稻池,池子里养着鱼苗、蟹苗、虾苗、泥鳅苗,这些将与稻子实现种养共生。抬眼望去,又是一幅稻田画。这幅稻田画是2023年稻小蟹艺术农场里最大的亮点,它是面向全社会征集的稻田画的艺术创作,让孩子们画出心中最美的农田,最美的副中心家乡,农场则把一位获得一等奖的5岁小朋友的画种植到了稻小蟹艺术农场里。农场希望通过这样一幅稻田画不仅给前来游玩的人一个美好的景观视觉冲击,同时也希望把青少年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土地、稻田等农业元素得以展示,以培养青少年对农业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顺着稻田画往前看,在远处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农民师傅正在田间施肥、弯腰拔草,稻田里一片辛勤劳作的火热气息。有创意的稻田景观、辛勤的劳动气息、静谧的绿色稻田、农场中各种创意小景……这是走进稻小蟹农场的第一印象。

稻小蟹艺术农场诞生记

稻小蟹艺术农场农业部经理孙锐介绍,现在稻小蟹艺术农场里,风吹稻浪,所到之处尽是绿色。但是这片风吹稻浪的美好来之并不易。这片稻田原来是村民的零散林地,2021年11月,台湖镇党委政府根据退林还耕政策和稻田养蟹历史,做出在实现水稻生产的同时,复原台湖镇鱼米之乡和稻田养蟹的决定,台湖镇党委政府把艰巨的千亩复耕任务交给稻小蟹艺术农场。

这既是信任也是责任,更是机遇和使命。农场不仅要恢复稻田养蟹的农业场景,而且要把稻田变成演艺艺术的大舞台,助力台湖演艺特色小镇的发展,结合台湖演艺车间,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稻小蟹艺术农场,呈现人、水、田、蟹共生的优美农业画卷,让老百姓重新找回记忆中的美好,给台湖演艺小镇的建设增光添彩。这个决定得到了镇区党委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就这样,稻小蟹艺术农场的创意萌芽诞生了。

但在实现稻小蟹艺术农场创意的路上困难重重。由于2021年11月份才划好复耕地块,时间紧任务重,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清理树木杂草,加班加点赶进度。而之后的工作量和难度不断加码,远远超乎预料,先是与土壤混合的大量白色和建筑垃圾,需要人工挑捡出来,可进入土地平整阶段时,把那些密密麻麻的大树坑填平,达到水稻种植的要求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对田块重复进行十几次的泡水、晾干、填平过程,工程巨大。稻小蟹艺术农场农业部经理孙锐说,当时是举全公司之力没日没夜地干终于把地块整理出来了。

但是好事多磨,待插秧时,新冠疫情不期而遇,北京成为中高风险区,插秧机和插秧手被拦在了高速路上,孙锐和同事们都心急如焚,经历了度日如年的等待和不断沟通,稻苗终于可以插到了水中时,接着,她和同事们用五种不同颜色的水稻,“画”出了具有鲜明台湖特色的通州区第一幅创意稻田画:一只头戴稻穗草帽,活泼可爱的稻小蟹跃然田中,“生态台湖,演艺小镇”大字,在燃灯塔的衬托下,醒目震撼……

就这样,时隔20年的通州区第一颗水稻诞生生了,稻小蟹艺术农场随着一排排秧苗插到田里诞生了,不仅重现20年前台湖镇稻田养蟹的农业景象,还会让稻田沉浸于艺术氛围中,艺术雕塑、五彩稻渔、稻田直播间、音乐、舞者、灯光秀等散布于田间地头。

稻蟹共生 稻黄蟹肥

稻小蟹艺术农场成立的初衷是在发展农业生产基础的同时,实现对大田农业的景观打造,提升传统稻田养蟹模式的多重收益,实现 “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种养共赢”。

“以蟹养稻、以稻促蟹,这既恢复台湖镇种植清水稻传统产业,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就业,实现区域经济多元化,助力乡村振兴。”这是稻小蟹艺术农场创立的初衷。

稻田养蟹是将水稻种植与螃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农田生态系统。在同一个农田中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螃蟹养殖,水稻提供了螃蟹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而螃蟹在帮助控制杂草和害虫的数量,形成一个良好的农田生态系。

孙锐介绍说,秧苗定植后的两个月,蟹苗也开始进入稻田中。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稻田蟹首先选用优质的来自盘锦的稻田蟹蟹苗。稻田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原生、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淡水蟹。它的适应性极强,北起辽宁辽河,南至广东珠江,西至青藏高原,东至台湾岛,皆有分布。它们的特点是“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因生长环境不同,各地稻田蟹在外貌上有些许差异,但时节到了便黄肥膏美,生长在台湖稻小蟹农场里的稻田蟹,不仅蟹质好,且风味鲜美,成为时令宠儿。

一只好蟹的养成是地域环境原因,养殖的稻田需要精心控制,稻小蟹艺术农场为了让稻田蟹膏越来越肥,味越来越美,她除了不断地推进标准化养殖技术,而且还非常精心控制稻田蟹的生长环境。为此,农场用人工清除稻田里的杂草,保证稻田阳光充足,同时还要模拟出稻田蟹最优的生长环境。人工清除稻田里的杂草还有一个好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既保证了稻田优质生态,又保证了稻田蟹的质量安全。

2023年的秋天,对于北京的美食爱好者来说多了一种选择——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稻田蟹。特别是刚出锅的稻田蟹,在蒸汽中泛着光,红里透着黄,忍不住掰开稻田蟹,如果拿到的是母蟹,油滋滋又闪闪发亮的蟹黄,充盈在掌中;如果是公蟹,那就是雪白如羊脂玉的蟹膏充盈在你的手掌心……

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稻田蟹正在悄悄地长大,正准备着爬进你的锅里,滋养你的味蕾,你准备好了吃稻田蟹了吗?

农文旅结合:相映成趣、相映成景

2023年的金秋时节即将到来,稻小蟹艺术农场里的稻黄蟹肥是人们向往的美食,园区里的各种活动也将是人们最快乐的体验!

现抓现蒸的螃蟹好吃,其实稻田里抓螃蟹更好玩。不仅如此,稻小蟹艺术农场重现了20年前台湖镇稻田养蟹的农业景象,在这里可去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境,在春天来这里下田插秧体体验参与农事劳动的快乐,在秋天来这里体验丰收的喜悦,更能可以在这里体验稻田抓蟹的开心……田边林下的“小蟹咖啡”,搭配着稻田、秋千、凉棚足满足你在开心劳作之后的休憩,久居城市的你在体验开心的劳动和田园生活之后,这种乡村生活的美好足以洗濯疲惫的心灵。

与此同时,园区里的稻田市集、稻梦营地、稻囍空间、稻田餐桌等项目也将陆续开放,让你的休闲体验丰富而多彩。艺术雕塑、五彩稻渔、稻田直播间、音乐、舞者、灯光秀等散布于田间地头,让你感受来自农业与艺术的碰撞,感受碰撞后的兴奋和激情。

插秧节、丰收节、音乐节、冰雪节等各类特色稻田活动轮流上演,不仅能感受农耕文化带来的仪式感、庄严感,也能带来劳动后大汗淋漓的畅快感和丰收的喜悦感。

总之,在这里稻田是广阔的舞台,农业与艺术,时空与你我,在天地间交汇,水声、蛙声、笑声、舞蹈、音乐在稻田间相映成趣、相映成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