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虎
媒体8月24日报道,据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消息,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我国部分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现象。我国食盐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井矿盐、湖盐、海盐。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综合媒体的信息,各地超市、网超出现的抢购食盐情况,从24日傍晚起开始变得显著,并且扩散到许多省份。而因为社交媒体和个人恐慌经验的渲染,12年前日本地震引发的囤盐风波再度重现。盐业公司和许多商超加快了供货节奏,以满足这一突发的购买潮,中盐集团的回应有望抚慰大众的焦虑。
中盐集团的紧急回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市场上的盐量供应充足,二是海盐占比较少,所谓“盐慌人士”担忧的核污染情况可以忽略不计。但中盐集团声明与一般人生活经验之间的缺口,只怕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填平。对囤盐的人来说,突击买个几包十几包盐,也就是十块几十块的事,他们是花小钱买安心。
资料图
即使从生活角度体谅囤盐的举动,但从常识和科学上看,囤盐都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没有必要,除了中盐集团的供应保障,还有两点可以证明:
生活环境中的辐射是普遍存在的,但都在人体可以承受范围内,离开辐射剂量谈危害没有意义。平常坐飞机、过安检、拍X光片、做CT都会受到辐射,但人们并不会因此囤盐。
其次,吃加碘盐防辐射的思路非常不现实,如果想达到减少核辐射的目的,需要每天吃10斤加碘盐。
相较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引发的囤盐风波,可以看出这一波囤盐的广度和烈度都在减少,但仍未能完全杜绝,说明在相关知识的普及上还有空间。
其实,早在12年前,中盐集团就提到过,居民日常食用的食盐,80%是井矿盐。即便只占10%的海盐,生产过程也会受到严格把关。据广东盐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自日本宣布试运行排放核污染水后,他们已对广东省主要海盐生产工区的海域海水及生态海盐,进行了α、β放射性项目的第三方送样检测,结果显示目前的广东海盐是安全的。
可见,无论是海盐还是海产品,只要相关部门或企业,对其定期进行放射性元素送检,严密监控产品是否受污染,就能保障好质量安全,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
资料图
当然,核废水的排放处理,涉及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一知半解的多,民众不放心很正常。抢盐,不仅是未雨绸缪、以防万一,也是个人释放恐慌的为数不多的手段。
囤盐的现象发生在国内,但其肇始的源头实际上在日本、在国际。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充分的信息流通,不管是周正的政策解读也好,还是理智理性的科普也罢,还是像中盐集团这样的及时澄清,都有助于传达正确信息,平息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