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七篇

   日期:2023-08-29 08:04:0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感动中国甘远志人物事迹七篇

甘远志生前系海南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记者。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唯一的新闻工作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1】

甘远志,四川广安县人。

1998年,甘远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1年,甘远志入职海南日报社,要求到海南西部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

甘远志沉下心在基层工作,跑政府部门,跑工厂矿区,跑各个农村进行采访,与群众打成一片,撰写大量反映基层实际的稿件。

作为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主力军,甘远志长年奔跑在采访第一线,新闻现场处处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采访、写稿,几乎成为甘远志生活中的全部。

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年仅39岁。

甘远志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几乎每天发稿一篇。许多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很大,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贡献。

200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甘远志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2】

2004年9月4日,海南日报头版消息《尽快启动大广坝二期工程》,因涉及海南岛西部数十万亩干旱农田灌溉问题,受到海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天中午,这篇报道的作者甘远志因心脏病突发,殉职在大广坝所在的东方市采访途中,年仅39岁。

三个多月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像战士一样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党的新闻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记者。

做了一千多天记者,发表一千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

“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阿甘心脏不好,当时我劝他不要去,但怎么拦都拦不住。”吕岩哽咽着回忆道,“他说,不下去跑,怎么出新闻?”

同样的话,3年前甘远志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调入海南日报时就说过。当时报社把他安排在理论评论部工作,但他却想下基层锻炼。于是,他主动请战到了省定贫困地区的东方市驻站。

海南日报驻东方记者站那时条件很差,一没电脑,二没交通工具,但他却没有一丝怨言。乘摩托车跑厂矿,坐农用车下农村。累了,在椰子树底下歇歇;饿了,在路边店吃碗汤粉。见诸报端的报道既多又好,让报社同事吃惊:这小子真玩命哪!

2001年8月底,台风暴雨使东方大地洪水肆虐。作为一线记者的甘远志,奔跑在抗洪最前线,特写《为了11名民工的生命》、《大坝上的9小时……》等现场报道,让东方人至今还挂在嘴边。也许他对那片热土倾注了太多的感情,3年前,初为记者的甘远志从东方发回了他第一篇有分量的报道;3年后,他在东方发回他最后一篇稿件。

2002年后,被报社“拽”回到经济部工作的甘远志,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跑着。他常对同事说:“新闻,是跑出来的。”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甘远志的“跑劲”使他在海南新闻界出了名。在他去世后,同事们整理他在海南日报工作3年时间里发表的全部新闻作品,竟然多达1051篇,几乎是每天一篇!他为此付出了节假日、睡眠直至生命。

众多被采访单位感叹,甘远志从不提任何要求。他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我真不敢相信他就这么走了。”海南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曾卫和回忆道,“阿甘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曾卫和至今仍在自责:我们成了朋友后,曾多次邀他吃顿饭,他总推托说要赶稿子。

粤海铁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文奇清楚记得,在粤海铁1号调试阶段,甘远志每天背个采访包在现场采访。有次下大雨,他浑身湿透了,当时已近冬季,但他一如既往地采访。李文奇说:“小甘从没对我们提任何要求,大多数时候,他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吃饭。”

海南省药品食品监督局局长曾渝介绍说,甘远志来我们单位采访,总是悄悄地来,静静地走,采访很深入。惟一的要求是加入我们局的篮球队。

甘远志人缘很好,也很活跃。他孤身一人在东方驻站期间,晚上发完稿件后想放松一下,会自己花钱找很便利的露天卡拉OK,尽情地唱上几首歌。

海南日报经济部主任华晓东告诉记者,阿甘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每月所挣的钱要向4个地方寄,负担可想而知。但他常在私下里对同事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新闻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新闻也就丧失了独立和权威。”

直到如今,还有素不相识的读者打电话找“甘记者”主持公道。当他们得知“甘记者”走了,都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

“甘师傅”、“甘头条”……同事们给他取了不少绰号。他说:“记者,永远在路上。”

2003年3月初,海南首列瓜菜列车进西安,甘远志随车采访写了7篇《跟车手记》,篇篇动人。其中《泪别267号车组》一稿记下了他与车组人员同甘共苦、互称“师傅”的深厚情谊,“甘师傅”的绰号由此而来。

与“甘师傅”同车采访的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古月追忆:“当时与车组师傅道别已是下午2时30分,远志顾不上吃饭,一个多小时后成稿,他念给我听,哭了。”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唯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甘头条”是海南日报总编室编辑们叫出来的。“有时头条缺稿,一个电话给甘远志,他总不会让你失望。”总编室主任任小东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出手很快。”

今年7、8两个月,甘远志共写了16篇头版头条,令人不可思议。“我们家很少晚上9时以前吃饭的。”甘远志的妻子王瑛说,“他必须把稿子写完传到报社,才可能吃饭。”

“他把新闻看得比命还重。”海南日报原经济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廉振孝与阿甘一道策划了许多重大报道。他说:“阿甘太累了,劝他歇歇,他总是说,‘记者,永远在路上。’”

开甘远志追悼会,海南省省长卫留成等多名省领导敬献了花圈,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出席。海南新闻界同行以挽联“卅九载春秋拼搏有精神,同仁知甘苦;千余日风雨妙笔著华章,朋辈铭远志”表达了人们的由衷敬意。

“他无愧于党报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他是一个用生命书写新闻的优秀记者”。海南日报社长王绥雄、总编辑常辅棠异口同声地表示:阿甘是我们的骄傲!

9月下旬,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通知,决定授予甘远志同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新闻工作者中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活动。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3】

甘远志(1965-2004) 男,汉族,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海南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记者。

甘远志从事新闻工作18年,尤其是2001年6月调到海南日报社后,更是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精神,采写了许多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他仅在海南日报社工作的1000多个日子里,采写的稿件达1000多篇。他的作品如《碑,是人民树的》、《洪灾区采访记》、《南充发生五·二三严重事件》、《海南铁路百年梦》、《掌声,15次响起》等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好新闻,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他的敬业精神在新闻界有口皆碑。他本来是可以坐办公室的,却要求到最偏僻落后地方驻站采访。为了给读者提供最新最鲜活的报道,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前是报道空白的领域,他挖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以前少有问津的部门,却被他跑成“热门”。枯燥的、难采访的题材,难出稿、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他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域。不是新闻的,拿钱买不动他;该监督批评的,恐吓拦不住他。他始终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奔波在路上。他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精神,为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2004年9月4日,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他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4】

甘远志,四川广安县人。1986年,甘远志于四川大学毕业后,在四川省南充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94年9月调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世纪》周刊社工作。1998年,甘远志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甘远志入职海南日报社,就向领导提出,在省报工作,重要的是应了解省情、了解基层,并要求到海南西部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甘远志沉下心在基层工作,跑政府部门,跑工厂矿区,跑各个农村进行采访,与群众打成一片,撰写大量反映基层实际的稿件。2003年,甘远志回到海南日报社经济编辑部任主任记者,他十分认真地与每个部门对接工作,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把鲜活的新闻素材奉献广大读者,一些从前少有记者问津的部门,被甘远志跑成“热门”;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甘远志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城。

作为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主力军,甘远志长年奔跑在采访第一线,新闻现场处处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采访、写稿,几乎成为甘远志生活中的全部。《小腌瓜挺进大市场》《台商巨资改造海防林》《把假干部通通清退》《“金大田”香燕跑赢市场》等鲜活的新闻报道作品,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年仅39岁。甘远志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几乎每天发稿一篇。新华社的同行对甘远志的事迹表示钦佩,认为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同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远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200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甘远志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5】

在日前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278人中,海南日报社甘远志是唯一入选的媒体记者。

甘远志出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秋天,他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南充日报记者、编辑,1992年荣获“南充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1年他应聘到海南日报记者岗位,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写下了1051篇共100多万字的稿件,其中有很多是深度调查和专题,有162篇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从业18载,甘远志每天都在新闻的路上奔走,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36岁调入海南日报时,甘远志本来是要到理论评论部工作的,可他执意向报社领导提出要到基层驻站。甘远志被派到海南西部的儋州站时,报社领导担心他这个年龄,到那样一个干旱燥热的地方,没法像年轻人一样容易适应,可情况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时任报社总编辑常辅棠到儋州站去,看到一个床铺有些不一样,就问是谁住的,其他记者说是甘远志的。常辅棠心里顿时不太高兴:“因为我看到床上的凉席已经生了很多霉斑,旁边的桌子上也落了厚厚的灰尘,我想这家伙肯定是适应不了,躲回海口家中了。”

可当常辅棠赶到离儋州100多公里的东方市时,情况就全明白了。甘远志那时已经一头扎到东方20多天了。他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市委书记当场就提出让甘远志常驻他们那里。从那时起常辅棠对甘远志刮目相看。“此后,他就常驻东方市,稿件源源不断地发出来,这也印证了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记者不到基层怎么能写出新闻,怎么能当好记者?”

为了方便采访,甘远志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但在城里跑,还往乡下跑。有一次骑车出了事故,他既没回家,也没跟报社和家人说,自己到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继续坚持工作。妻子王瑛听别人说起,急忙从海口赶到200多公里在外的东方。见面后,甘远志还埋怨她说,碰破一点皮有什么了不得了,这么远赶来干啥?等他换衣服的时候,还没结好痂的伤口连血带皮掉了一大片,血水直冒。就这样,他第二天仍然骑着摩托车采访。

2002年,甘远志被报社调回到经济部工作,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面跑。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写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海南日报社的同事还喜欢称他“甘头条”。“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甘远志在海口时,家里的晚饭很少在9点前能吃上。他总是要把稿件写好传到报社才能轻松下来,妻子王瑛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方式,总是默默地等他。报社同事说,甘远志还有个特点,总是深夜0时1时打电话惊扰别人的清梦。电话接通后,他习惯用“对不起,打扰了,有个数字要核实一下”来开头。一开始人家不习惯、不耐烦,可过后又对他的敬业精神产生敬意。

甘远志生前私下常跟同事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把记者这份职业的纯洁性看得很重。甘远志去世后,海南电力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阿甘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我们成了朋友后,曾多次邀他吃顿饭,他总推托说要赶稿子。”

如今,甘远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人。这么多年,海南日报新入社的同志接受入社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每年记者节,报社的同志们都要在甘远志的塑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怀念之情。为了纪念并弘扬甘远志心系民众、爱岗敬业的精神,海南省记协从2009年起将每年一评的“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命名为“远志奖”,激励名记者、名编辑、名专栏、名篇佳作不断涌现。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6】

中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 拥有许多优秀记者的新闻界,近年来又涌现出一位令人感动与难忘的优秀代表——深得海南人民爱戴的海南日报社记者甘远志。作为一位进入《海南日报》才三年的“小”记者,他已发表稿件1000多条。2004年9月4日的一天,他在东方市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

2004年12月16日至18日,新华社连续三天播发了关于甘远志事迹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读者和新闻界的同行。今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向甘远志学习。人们在感叹他英年早逝的同时,也在探询和思考: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是怎样做到心无旁骛的?他的短暂一生经过了怎样的锻造?

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新书《人民的好记者甘远志》,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甘远志平凡、精彩而短暂的一生,提供了充分的答案。

作为最初报道甘远志事迹的新闻界同行,本书作者金敏用饱含深情的笔、惺惺相惜的情,描绘了这位因公殉职的记者奋斗不息的一生。全书分“嘉陵江边”“理论之光”“声明辉煌”三部分,以时间为序,分别纪录了甘远志在家乡四川的南允日报社、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海南日报社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他18年记者生涯中深入生活、仗义执言的一个个曲折故事,探访了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命足迹,展现了他拼搏奉献、敬业爱岗的职业风范。

受益于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我们知道了“甘头条”的玩命和在同事中的口碑;通过对甘远志一个个工作片断的描写,我们看到甘远志“声声皆为民众呼”的无畏和为党分忧的忠诚。纵览全书,一位新时代记者的形象全景式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感慨他出色文品的同时,折服于他“崇高的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独特的人格魅力”。

“同行知辛苦”。读完最后一页,笔者为作者几经修改的执著而欣慰:这不是什么应景之作,而是充满激情的辛勤硕果;回味甘远志的一生,又不禁为他有这样知心的同行而高兴:他的名字不仅将“镌刻在共和国的新闻史上”,也将长留读者心中……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篇7】

风尘仆仆的足迹踏遍海南的山山水水,关切民生的笔触伸入海南的村村落落。从业18载,他每天都在新闻的路上奔走,留下诸多沉甸甸的作品。2004年9月4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去乡下采访的路上……

他就是不久前刚刚获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亿万中国人的新闻界杰出代表甘远志同志。

甘远志用敬岗爱业,脚踏实地,走进基层,贴近群众,严谨务实的新闻作风;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精神在新闻界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在他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下,海南新闻界掀起了学习甘远志,争当时代好记者的热潮。而以关注民生,贴近民众为宗旨的南国都市报更是奋勇当先,把学习甘远志的精神落实到办报的每一个环节。

因为有这面光辉的旗帜的召唤,因为有这座丰碑的号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践行着“远志精神”。记者的每一次采访,编辑的每一晚编排,都不辞辛苦,力争做到尽善尽美!为此,我们不怕刮风下雨,不怕恐吓威胁。

而从2005年开始,我们更是开始了“学远志,见行动—‘南国记者编辑进社区”大型便民服务活动,本报采编人员深入社区基层,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送去关爱和温暖,反响强烈。记者、编辑与广大读者之间,从那时起,4年来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我们深知,比起甘远志同志,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一直会努力下去。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采访的路上。”甘远志曾这样说过。而我们要说,学习甘远志,我们永远在路上!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