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

   日期:2023-08-31 22:44:0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9    评论:0    

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纪清感动中国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张纪清主要事迹

匿名捐款

1987年6月,张纪清利用出差的机会,把自己养殖地鳖虫的1000元收入作为捐助款,从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汇到了祝塘镇党委,附言“转交正在筹建中的祝塘镇敬老院,以此表示孝敬老人之心。”这是他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在当时,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2年的工资收入。张纪清并不富裕,退休后的他月收入不足千元,包括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依旧住着过去的老房子。

此后几十年,“炎黄”或“黄炎民”多次以虚构地址,从无锡、张家港、上海等地邮局向祝塘镇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革命老区、自然灾害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捐钱捐物。 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他每年都化名“炎黄”,从不同的地方向敬老院、希望小学、地震灾区汇款,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钱捐物、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还多次交纳特别党费。数额之巨,因无备考,难以统计。

发现“炎黄”

2014年11月,在向云南鲁甸灾区汇去1000元善款后,张纪清突发脑梗晕倒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后被送到医院。民警发现老人身上的三张汇款单据上写着“炎黄”和“黄炎民”。炎黄”和“黄炎民”这两个名字在公安数据库里找不到,民警试着在网上搜索却找到了众多网上关于化名“炎黄”捐助江阴祝塘幸福院的事迹,以及江阴人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的报道。这位老人,会不会就是网上这位“炎黄”呢,当把老人的照片通过手机传到江阴祝塘镇,得到证实后,这位让无数江阴人牵肠挂肚 27年的好心人“炎黄”,这才终于被大家发现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炎黄”这个让江阴人感动了27年、更是牵挂了27年的好心人,终于出现在了大家眼前。虽然清贫,张纪清却27年(截止2015年)以“炎黄”的名义捐款、捐物,累计捐赠近3万元,直到有一天向灾区汇款突发脑梗晕倒,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行善动机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

“炎黄”曾通过公用电话打电话给江阴日报周末副刊部,向世人第一次披露了他多年化名行善的动机——“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有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振兴中华。”同时,“炎黄”希望大家不要再费心寻找他了。

躺在病床上的张纪清老人见到来访的众人苦笑道:“我辛辛苦苦‘潜伏’几十年,没想到还是‘栽’在了警察手里”,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张纪清一脸无奈,“我做的都是些小事,无非是坚持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辛辛苦苦‘潜伏’了多年,没想到还是被找了出来。”老人至此还是不愿意公开身份,挂点滴的病单上写的也还是“黄炎民”,他说,主要是不想以恩人自居,也不想让被捐助人有心理负担。

张纪清人物履历

1960年,张纪清起任生产队会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他担任生产队小五金厂等单位供销员、企业负责人等职务;

1980年,出生贫苦张纪清凭借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勤劳致富,有了积蓄,成为改革开放后镇上首个万元户。盖起了房子,准备建工厂开公司。但当他了解到周边一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无法上学和正常生活,便毅然改变初衷,决定把资金用来资助孩子们求学和生存。他认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便身体力行,做了很多善事好事。

1983年担任祝塘影剧院会计,80年代末在祝塘工业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