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露山位于南阳市内乡县红色小镇马山口北15公里处。
南阳人对雲露山并不陌生,雲露山泉在南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滋养着南阳城内万千市民,你不知道的是这座山在70多年前为南阳的解放做出了很多贡献,可以不夸张的说这座山是咱南阳人的井冈山。70年后,时代发展,这座山水滋润了南阳万千大众。你还不知道的是旅游雲露山的游客和南阳市民还没有真正领略到雲露山的神奇和神秘,而又为什么说是咱南阳人的井冈山?今天就给大家娓娓道来。
先说他神奇,再说他神秘。
说来话长,那还是笔者十多岁的时候在雲露山下的石庙中学上学,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庙中学可是山区三个生产大队唯一的最高学府,他辐射到以北二十多里的镇平县黑虎庙山区学生,就是现在“时代楷模“,二十大党代表张玉滚们所在的生产大队的学生上学,那个时代山区学生求学不易,到过雲露山的游客仍然能看到那座庙宇的存在,校址仍能依稀可见。
那是一个春天的周末,家住雲露山的付玉成同学邀约到他家做客,(那个时代当地人叫潭沟)在路上一帮同学向我讲述介绍雲露山上神奇而又神秘的故事。
相传雲露山上过去是茶马古道,热闹非凡,是北方人前往马山口古镇贸易的必经之路,往北直达洛阳嵩县和南召鲁山,翻山越岭是前人的智慧,不容易为河水暴涨而耽误行程。同学说山上有一处扳倒井,相传是王莽撵刘秀传说时留下的遗址,山上还有一处戏台,印染作坊,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马山口鄂豫陕六军区的被服厂,为六军区的官兵提供后勤保障,后文再说。山上几米见方的石条可见古人的工匠精神。最神奇的是有一处墓穴叫王官坟,据说是内乡湍东东王营的叫王俭心的在外做官人士,告老还乡寻得雲露山宝地,当年山上有一座宝塔,建于什么年代无从考证,在宝塔之下,王官人建了一方庭院,取名宝塔书院,接纳洛阳南召鲁山镇平方圆百里的学子,在此传授知识,王俭心百年之后安葬在雲露山上,在王官坟墓穴之上方有一处神奇地带,当你站在山野之中微风拂过脸面,顿感神清气爽,醉人心扉,抽出一支香烟叼在口中,不论你是火柴还是什么类型的打火机,火苗依旧,你会顿感有一种风火相融之奇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山上还有一处温泉,一年四季水温都在40多度,同学说,在冬天的寒假里,风雪之下,露天在温泉的水塘沐浴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和惬意,现在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诗情画意。可惜的是时代发展,穷上山,富下川,人们搬下山后,无人使用维护,年久被山中沙石所掩埋。
但是到过雲露山的游客大多都没有到过这些神奇又神秘的地带。今年国家在雲露山一个叫红石峡的地方投资数亿元建设一座红石峡水库,届时高山出平湖的又一美丽景观将呈现在游客面前。一座上世纪的红色大山将是南阳人民养生休闲的好去处,相信疫情过后,不久的将来马山口古镇将是我国又一处红色圣地,因为有伟人毛主席《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千古雄文作为强大支撑,将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实习基地,雲露山将是南阳唯一的集中草药,红色文化为主游,集宜学,宜研,宜养,集国防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国防实践训练教育基地南阳唯一基地,作为全方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马山口豫卾陕六军区南阳解放初期战略地图
雲露山这么大的潜力,就是因为上世纪解放年代雲露山的一段红色往事。
先说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将所属太岳军区主力部队编成太岳纵队,随即参加上党战役。10月23日,太岳纵队在晋南地区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韩钧任副司令员,杨奇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由第386旅编成的第10旅和由决死第1旅编成的第11旅,以及由第17、第57团和第4军分区基干团编成的第13旅。纵队组成后,即出击同蒲路南段,在霍县、赵城、曲沃、翼城等地作战,阻击国民党军第一战区部队沿同蒲路北进。1946年3月初,将长子独立团、太岳军区警卫第6团、汾东民主建国支队编入第10旅。5月,刘忠任参谋长,刘有光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下旬,第4纵队归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执行晋南方向作战任务,挫败了国民党军第一、第二战区部队沿同蒲路的南北夹攻,会同太岳军区部队,并在吕梁军区部队配合下,先后取得闻夏、临汾等战役的胜利。1946年9月在临汾战役中全歼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党军整编第1旅,活捉中将旅长黄正诚。战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11月~1947年1月,进行吕梁、汾孝等战役,牵制了国民党军第一战区的兵力,挫败了其偷袭延安的计划。4~5月,在晋南地区展开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策应陕甘宁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5月,太岳军区第24旅改称第12旅,列入第4纵队建制。7月王启明任参谋长。
其间,中共中央军委将第4纵队同第9纵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1个作战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亦称陈谢集团、陈谢兵团、太岳兵团),第4纵队作为主力在陈谢集团编成内于8月22日由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转入外线,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10月转战伏牛山麓。在此前后,以第12旅组建豫西第4军分区;第10、第13旅各抽调部分人员与友邻一起组建豫西第6、第7军分区;太岳军区第22旅列入第4纵队建制。1948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第13旅37团7连1班和第10旅28团5连分别荣获“洛阳英雄班”和“洛阳英雄连”光荣称号。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仍归陈谢集团指挥。随后参加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战役。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第13旅第38团第1营坚守小张庄,打退国民党军2个团的多次进攻,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任务,战后,总前委授予该营“钢铁营”称号。
1949年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第3、第6军分区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起义的国民党军110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17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划归西北军区。
陈谢兵团基本概况暂且不表。
话说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中共中央毅然作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
1947年7月21日,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陈赓参加了这次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重要会议。会议确定:“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方针,并指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是中原。
从小河村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可以看出毛伟人的大战略智慧。
7月19日,陈赓到中共中央的住地——陕北靖边县小河村,接受毛主席亲自作出的以四纵、九纵、三十八军组成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配合主力作战的部署。8月下旬,陈谢兵团于三门峡附近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小河会议旧址上的伟人雕像。 程刚摄
于11月3日自鲁山挺进南召,4日凌晨1时解放南召县城(云阳)。
云阳解放后,成为陈谢兵团指挥部所在地。(陈谢兵团前委会议旧址位于南召县云阳镇三小学校院内)
由于战线的拉长和战局的全面铺开,一支孤军已经难以适应广阔战场的需求,1947年11月8日,在县城40多里的南召店,(现在的南召县城也叫李青店)陈赓司令员主持召开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兵分作战。决定对尾追而来的国民党李铁军兵团实施“豫西牵牛”作战计划,(闻名于世的豫西牵牛本文不表)并决定在南召开辟卾豫陕边区第六分区根据地。
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内乡大地上的两大红色革命:赤眉的豫西牵牛战和马山口六军区解放南阳时毛伟人当晚亲笔撰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开国将领黎锡福
鄂豫陕六军区在南召店成立。陈赓命令黎锡福任鄂豫陕六军区司令员,雷荣天任政委,黄祖华任副司令员。同期,上级又下派戴苏理、郭思敬到李青店组建了六地委和六专署(也就是后来的中共豫西六地委和豫西六专员公署),书记雷荣天,副书记徐芝寅(女)、戴苏理,副专员刘莱。
黎锡福率13旅39团配合刘邓大军反清剿,南阳地处豫陕鄂叁省要冲,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民团势力很大。黎锡福命令39团团长韩宪良,政委李青泰率部分部队,和四纵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供给部队来到三不管地带嵩县,南召,镇平,内乡交界地带的雲露山,依雲露山为根据地,打击匪魁霸首,成立农会,在雲露山依托宝塔书院创办鄂豫陕军政干部学校分校,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后军政干校及分校迁移到马山口天宁寺。
六军区后方医院所在地
实行减租减息,依托山上原有的染坊,成立军区被服厂,为军区后勤提供保障,雲露山下,现在的雲露湖畔吴家庄成为六军区的后方医院,当年马山口到吴家庄有一条军用电话线路,一直沿用到解放后,笔者小时候对这条电话线记忆犹新,它为山区三个生产大队提供通讯服务。后方医院为南阳解放做出了贡献。吴家庄村西两座解放军战士墓长眠在青山之中。几个月时间,就在新的根据地马山口站稳了脚跟,最终使南阳城成为孤点。1948年11月4日,黎锡福率部39团解放了南阳,所部由1个团发展到2个正规团、3个独立团,南阳解放后,黎锡福任南阳军分区司令员、后整编到13军任39师师长。
表表马山口被称为红色南阳革命的摇篮、南阳革命的“小延安”
因为有雲露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脉屏障,出可以战,退可以守,停可以生,南下可直达汉江,又与鄂豫陕解放区接近。
马山口被称为红色南阳革命的摇篮、南阳革命的“小延安”,绝非浪得虚名。
48年,是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红色政权逐鹿和问鼎中原河南的一年。
1948年5月1日,解放军四纵两个旅和豫鄂陕六军分区的39团和40团兵分三路从南召县向宛西一带发起进攻,其中一路大军从雲露山雲露湖畔翻越仰望坪,三岔河,穿过七里坪,与5月3日解放赤眉,5月4日解放内乡。
不久豫鄂陕第六军分区军政干校及雲露山宝塔书院的分校学员均由李青店迁移至马山口镇天明寺。学员130人,校长黎锡福,政委傅胜勋。
1948年6月,战局的发展,形势的需要,豫鄂陕六地委六军区改称豫西六地委六军区。
马列学者红色书家吕玉泉在马山口采风
近代南阳,沿古宛城,是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1948年1月国民党在这里建立第十三绥靖区后,南阳城变成了国民党的反革命营垒,给南阳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救南阳人民于水火,使桐柏、豫西和陕南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准备了战略基地和坚强后方,为中原决战准备了成熟的条件,南阳解放对整个中原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一触即发。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传媒学院书记李世桥在马山口开展党史主题教育活动
1948年11月2日,我六纵司令员王近山在南阳城西王村镇召开会议,部署解放南阳城任务。豫西第六军分区所部三十九团团长韩宪良、政委李青太参加了会议。会上,王近山指出:解放南阳城,首先应解放南阳城的外围,然后再攻城;要不惜一切代价,将王凌云部全部歼灭。并部署三十九团进至城西十八里岗佯攻,以吸引敌军出城;六纵3个旅则沿南辛店、潦河一线展开。其中,第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率部置于北线,十七旅旅长李德生率部置于南线,萧永银的第十八旅作为预备队。11月2日下午,六纵即进入阵地,向敌军发起攻击,其中南线最激烈。李德生在南线将十七旅分为三路向潦河镇和南辛店发起攻击。第一路包围潦河镇西南之敌,激战两小时,全歼王金生的河南省保安第五旅"老一团",随即扑向潦河南寨门;第二路由潦河镇北进攻,歼灭了符寅轩部的机动一团;第三路围攻潦河镇南翟沟之敌,敌第十五军一部被歼。至3日晨,潦河、南辛店一线已被六纵占领。
3日中午,正值战斗激烈之际,六纵接到中原军区"不管王凌云,即追黄维兵团"命令。于是,六纵为了整体作战,支援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遂放弃攻击南阳城,继续东进。豫西六军分区三十九团在掩护六纵安全撤离后,有计划地撤至磨山一带,监视南阳城之敌。
当六纵和三十九团向南阳城郊区发起进攻时,王凌云感到末日来临,决定弃城逃跑时,对南阳城进行大肆洗劫和疯狂破坏之后,用欺骗、胁迫的手段,将南阳城内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师生及1万多名工人、店员、市民掳掠出城,以三四十里宽的行军路线,向新野、襄阳方向狼狈逃窜。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从此结束了它盘踞南阳城的血腥历史。
没有南阳解放就没有全中国的解放,南阳11月4日解放,6日淮海战役打响,然而雲露山上的被服厂加班加点,为淮海战役的将士们送去了十万双鞋和棉被,成为后方战略要地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矗立在马山口豫西六地委行署军区旧址中轴线上的殉国烈士纪念碑
然而,解放军六纵驰骋江南,留下来的豫西六军分区随地委、专署仍然坚持武装斗争和地方政权建设。就在解放南阳大、小战役中有351名解放军和无名先烈血染红土、骨埋忠魂。
然而,巧合的是解放南阳的这支部队及本文中的人物又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及抗美援朝的五大战役中都曾出现的将士。大家熟知国防部长秦基伟,毛伟人的亲家孔从州,韩宪良,李青泰等将士都在内乡这块红色土地上走过山山水水,这就红色马山口值得研究的地方。
今天: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只留墓碑上烈士名字和豫西六地委、六专员行政公署、六军分区机关庄严肃静的办公室。繁华小镇路段上人来人往,早已看不见昔日马山解放战争时滚滚硝烟。只有在新时代红色教育记忆中,寻找先辈们为国捐躯壮怀激烈的英勇风采。
1949年2月豫西六地委行署军分区从马山口迁入南阳前召开的万人庆功大会和追悼大会营级以上干部身披孝衣悼念牺牲的殉国烈士
马山口镇豫西六地委行署军分区旧址前广场中轴线上宛西殉国烈士纪念碑351名殉国烈士长眠在宛西大地
南阳白河岸上巍然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向人们展示着光荣岁月同时,内乡县马山镇纪念碑上的英雄们也在遥相呼应,相映成辉。每当站在马山冈仰望宛西人民殉国纪念碑,仿佛耳边响起毛主席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龙吟,又仿佛看见挑灯看剑的指挥若定和英烈们冒着敌人炮火英勇前进场面,有多少壮怀激烈涌上心头。
今天,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楫笃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一定要以先烈献身精神为榜样,挥泪继承烈士志,誓将意愿化宏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南阳市德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监)
(作者声明:查阅资料并走访及理解认知和写作水平有限,文中难免错误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感恩感谢!)
声明:《红色马山口》是南阳市德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几年来斥资打造的文化战略品牌项目,原创文章,图片及策划的有关马山口红色文案享有著作权,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使用,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