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麻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传统美食,曾经创下最大麻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陕州区和三门峡城区,几乎所有的麻花都冠名“大营麻花”。麻花有特殊的制作工艺,被掌握在工艺者的手里。麻花适合各个年龄段食用,连牙口不好的都可以轻轻松松吃掉。大营麻花长尺许,色泽柿红透亮,有棱角,香甜可口,黄焦酥脆,久放不干,是享誉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大营麻花始于清朝,直到2012年大营村刘氏修家谱,才意外发现老族谱记载,大营麻花是伴随着大营地名一起产生的。
明初,刘俊卿随常遇春征战南北,驻守在今天的大营村地界,当时这里是为部队提供给养的地方,水池多,养有许多鹅鸭,称为“鹅鸭池”。由于驻扎较多军营,且规模较大,后更名为“大营”,距村10公里,至今也还有叫“北营”的行政村。
刘俊卿是安徽凤阳府蒙城县人,副将姓李,江西人。常驻大营后,这些将领便将家眷接来扎根。当地水多草多,毒蝎多,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被咬后没有大碍,而外地人初来乍到,水土不服,被咬后十有九亡,因此对蝎子十分痛恨。为了诅咒蝎子,发泄恨意,人们就把面和好,扭成蝎子尾的形状,这便形成了最初的麻花。
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都做这种面食,油炸后吃掉,称为“咬蝎尾”。这个传说类似于炸油条,炸油条原名炸秦桧,相似之处在于通过饮食表达痛恨和无奈。似乎祖先的爱恨,都能通过食物获取口腹和精神的双重安慰,连痛恨也表现得很有仪式感。
麻花,是年轻人的叫法,中老年人都称“麻tang”,有人推测是“麻烫”,有滚烫油加热的意思,当地也称热剩饭为“烫饭”。还有一种说法是“麻糖”,南方的将士及家眷留恋故土食物里的甘甜,就在麻花外面裹了糖,称为“麻糖”。由于口感并不十分好,加上糖相对又比较珍贵,后来便不再裹糖,而麻糖的叫法一直传了下来。
大营麻花在陕州区大营村随处可见,当地村民或在路边支起摊子,或在路边开起小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经营这麻花生意的在大营村大约有五六十家。老刘氏大营麻花店的刘和平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从九零年开始学习大营麻花制作技艺,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大营麻花基本配料为精面、食盐、鸡蛋、糖等,分为甜、咸两种,均为发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点。刘和平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又推出了麻辣、五香等多个品种,让大营麻花的品类更为丰富。他严格把控制作工艺,确保了每一根麻花的品质。经过严格把控、精心制作而成的大营麻花,色泽金黄、造型优美、香气扑鼻,让人不禁垂涎欲滴。
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