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校长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为什么都说“老家河南”? 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博台线

   日期:2023-09-14 02:40:2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为什么都说“老家河南”? 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博台线

近年来,常听人说到“老家河南”。

2012年,河南省以“老家河南”为宣传语拍摄的河南旅游形象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晚间新闻》《新闻30分》《经济信息联播》《海峡两岸》《探索发现》等十余个收视王牌栏目轮番播出,让“老家河南”这个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提到河南时,总会下意识地想到“老家”。

为什么河南会被视为中国人的老家?

这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因为,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中国、中华、中原、神州等名词的来源。正是上古时代聚居在河南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国人,点燃了中国文明的火焰,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先河,从文化文明这个角度,他们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先祖。

今天我们就来回溯那段历史吧。

在1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有一个叫伏羲氏的人,在河南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了龙图腾。后来,伏羲氏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实现了远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指的是炎帝和黄帝两人。炎帝和黄帝都是5000年——6000多年前的部落首领。

炎帝又叫神农氏。他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因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因此被尊称为“炎帝”。

炎帝亲尝百草,用草药为部落人民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教导部落人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在炎帝的带领下,姜姓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得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黄帝又叫轩辕氏,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的首领。在炎帝统治后期,中原各部落互相攻击,战乱频发。黄帝趁势而起,打败了其余部落首领,形成与炎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

当时,黄帝统治的领域就在中原地带。后来,黄帝先后打败了炎帝和蚩尤人,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华夏国家。都城位于有熊——即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境内。

黄帝建立的华夏国家,是华夏部落和姜姓部落的融合,因此,中华民族不但被称为“华夏子孙”,又被称为“炎黄子孙”。

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统一中原后,按照国家的职能,制定了职官制度,任命了官员。当年,炎帝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两种农作物,而黄帝却能种植“黍、稷、菽、麦、稻”5种农作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的进步。“黍、稷、菽、麦、稻”是中国最早的农作物,被称为“五谷”。孔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处就在这里。

黄帝的子孙,在中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点燃了中国文明的火焰,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先河。他们的后代,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等世袭制朝代。夏朝、商朝、周朝的历代帝王,都被认为是皇帝的直系子孙。甚至连接受了华夏文化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匈奴、鲜卑、契丹等,都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在夏朝、商朝、周朝之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依然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那时候,中国被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被称为“中州”。豫州,就包含了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这一片土地,被称为“国中之地”,由此而产生了“中国”“中华”等概念。

由此看来,把河南视为中国人的老家,没毛病。

胡焕庸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由于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文

自然环境差异大

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

人文环境差异也大

导致两侧的人口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是我国一条发展不均衡线

如何突破这条线

成了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方创琳经过长期探索

通过计算发现垂直于胡焕庸线“博台线”

(连接新疆博乐市与台湾省台北市的西北—东南走向的轴线)

可建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

成为破解胡焕庸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新路径

2016年博台线西南半壁与东北半壁国土面积占比为59∶41,而两侧人口占比约为45∶55,经济总量占比约 为41∶59,并分别向50∶50的平衡格局演变;两侧人均GDP比值为44∶56,人口密度比值为38∶62, 经济密度比值为32∶68,城镇化水平比值为48∶52,主要均量指标都逐步趋向1∶1的均衡发展格局。

博台线是连接“一带一路”双核心区的战略扁担线,是国家安宁和台湾回归的祖国和平统一线,是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支撑连接的实体线和国家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琵琶型对称线,也是双向对外开放的中坚线、海陆联动发展的对接线,更是促进东中西部、南北协调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分界线,博台线对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战略作用。

作者建议将博台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博台线发展战 略规划,充分释放博台线承载的多重潜在功能,突出建设博台线上西北端点、中部战略节点和 东南端点三大战略支撑点。

当然,对这个线的划分也存在很多不同意见,目前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引用。

首先,目前我国人口分布是东密西疏,这个分布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次,我国主要城市群位于东南壁的分布格局也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虽然有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条件影响,西部会得到开发,但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还是更明显 。

再次,我国西部自然环境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与发展,西部是不是一定要去大力发展还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有待进一步考虑。

资料来源:

方创琳.博台线——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重要功能与建设构想[J].地理学报,2020,75(02):211-225.

试题解析

“黑河—腾冲”一线是由胡焕庸先生提出的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其形成根源在于两侧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2019年提出了一条与“胡焕庸线”相垂直的“博台线”(链接新疆博乐市与台湾台北市),位置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博台线两侧城市群呈现出对称分布的格局,与京津冀城市群对称的是( )

A. 成渝城市群

B. 长江中游城市群

C. 长三角城市群

D. 珠三角城市群

2. 博台线的发现和提出,主要功能是( )

A. 强化我国自然地理格局

B. 规划大规模人口迁移和资源调配

C. 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开发

D. 构建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轴线

【答案】

1. A

2. D

【解析】

1. 据图文字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博台线是国家城市群发展的琵琶型对称线,所以与京津冀城市群对称的是成渝城市群 ,A正确;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尝试群都不对称,BCD错误。故选A。

2. 博台线是连接“一带一路”双核心区的战略扁担线,是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支撑连接的实体线和国家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琵琶型对称线,也是双向对外开放的中坚线、海陆联动发展的对接线,更是促进东中西部、南北协调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分界线,“博台线”对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战略作用,所以博台线的发现和提出,主要功能是构建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轴线,D符合题意;强化我国自然地理格局,规划大规模人口迁移和资源调配,促进我国全方位开放开发都不是博台线的主要功能,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博台线是指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向东南方向延伸直到台湾省台北市的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直线,对于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博台线垂直于胡焕庸线(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与胡焕庸线相比,博台线沿线地区( )

A. 地势西高东低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B. 地形类型较少

C. 呈现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D. 呈现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4. 博台线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线,其主要表现是( )

①两侧经济水平接近

②两侧人均收入相当

③两端产业解耦股接近

④两端环境承载力接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3. D

4. A

【解析】

3. 读图可知,与胡焕庸线比较,博台线沿途的自然环境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内陆的变化,随着距海远近的变化,水分差异明显,呈现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D正确。虽然博台线沿线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但不是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A错误。博台线沿线地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粉底五中基本地形类型均有,没有比胡焕庸线地形类型少,B错误。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自然环境呈现南北向的变化,而博台线的自然环境差异主要变现为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属于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C错误。故选D。

4. 2016年博台线西南半壁与东北半壁国土面积占比为59:41,而两侧人口占比约为45:55,经济总量占比约为41:59,并分别向50:50的平衡格局演变;两侧人均GDP比值为44:56,人口密度比值为38:62,经济密度比值为32:68,城镇化水平比值为48:52,主要均量指标都逐步趋向1:1的均衡发展格局。故两侧经济水平接近、两侧人均收入相当,①②正确,A正确。西端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经济较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小;东端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小,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两端产业结构相差较大,③错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博台线两端的各因素相差较大,故环境承载力相差较大,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