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感动中国李登海事迹

   日期:2023-09-17 06:41:0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感动中国人物李登海事迹

李登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莱州市。他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中唯一一位农民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李登海事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登海人物事迹

提起袁隆平,肯定无人不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人人敬仰的“国士”。

其实,在我国农业领域还有一位专家,与袁隆平齐名,有“南袁北李”之称,就是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位“国士”的传奇人生。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于山东莱州市后邓村,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对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记忆犹新。

在三年困难时期,李登海为了填饱肚子,什么东西都吃,树皮、野菜、水草、玉米棒子,都成了他的“美味”,因此,他从小便立志,日后一定要让中国人不再为吃饭问题而发愁!

李登海在初中毕业后,就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家务农,在后邓村当起了农科队队长。

1972年,市里的农业专家下乡调研,李登海无意中听到了一个消息,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什么消息呢?由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办的种业公司,培育出来的玉米亩产量达1250公斤,而当时中国玉米最好的亩产量,不过才125公斤,两者相差整整有10倍之多!

李登海非常震惊,从此下定决心:他们美国人能种这么多,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行!

于是,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补习功课,向农业领域专业知识发起挑战,尽管学历有限,但他没有产生任何要放弃的念头。

两年后,李登海得到一个宝贵的机会,获得当地的推荐名额,进入莱阳农校学习。进入学校后,李登海废寝忘食,硬是用一年时间,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学完的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后来,李登海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都是饿怕了,所以得拼命啊!”

正是这股拼劲儿,让他的老师大为感动,送给他当时非常珍贵的玉米试验品种,还建议他从平展型玉米领域向紧凑型玉米发展。

1978年,经过无数次地试验,李登海培育出了玉米品种“掖单1号”,亩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引起了轰动。

但是,这仍然没有达到李登海心中的要求,他要研究更高产的玉米品种。

当时,北方地区栽植玉米后,每年最多只能收获一茬,而培育一个玉米品种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带上团队来到被业界称为“天然温室”的海南岛上,攻关玉米品种问题。

抵达海南后,李登海立即投入到玉米育种工作中,日复一日地忙碌在田埂间,从种植、除草、施肥、喷药,到发芽、长叶、结穗,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从不缺席。

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1979年,李登海培育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亩产量首次突破了700公斤,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过,李登海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对团队说:“我们虽然打破了我国玉米亩产量最高纪录,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超过美国,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实力!”

在此后的数年间,李登海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相继培育了多个刷新亩产纪录的玉米良种,2005年10月,“登海超试一号”的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02.86公斤,刷新了世界夏玉米亩产量的最高纪录,震惊了世界!

美国先锋种业公司杂交玉米专家威尔逊,在认真考察李登海的品种后,佩服地说:“李的成绩在世界范围来说,足以说明是非常出色,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杂交玉米育种第一人。”

李登海深知,仅仅培育出玉米良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相继创办了后邓试验站、莱州农业科学院、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等机构与企业,将玉米良种的培育、种植、推广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从上到下拥有自主产权的产业体系,确保了我国在玉米领域拥有绝对自主权,避免受到国外农业公司及资本市场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在春玉米领域,美国先锋种业公司牢牢掌握着话语权,但是在夏玉米领域,由于李登海的深谋远虑,使得我国在这方面一直独占鳌头,国外农业公司始终都无法撼动其地位。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先锋种业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之初,向李登海团队及背后的企业抛出了橄榄枝,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在谈判时,美国先锋公司提出,日后成立的合资公司,美方应控股60%。一听这话,李登海不乐意了,控股60%意味着以后要无条件服从先锋种业公司的决策,换句话说,我们将会丧失在夏玉米领域内的主导权。

因为,李登海明确表示:“要合作,就必须我们占大头股份,这一点容不得任何商量,如果你们坚持这种想法,我看我们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也无需再谈了。”

后来,李登海回忆起此事时,说:“那时候美国人仗着自己实力强,市场占有率大,所以心气特别高,想着用从前的把戏来掌握我们的玉米产业。但我们坚决不答应,这不仅关乎我们十几亿人口的饭碗,更涉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掌握在外人手里。”

据统计,在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前,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而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之后,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提高了4.5倍。

目前,由李登海培育改良的玉米种子,已经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得到了推广,实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功德无量!

因李登海的巨大成就,很多人都把他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誉为“南袁北李”。

这些年来,李登海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1981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0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与袁隆平等人一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73岁高龄了,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为中国粮食安全大业奉献终生,李登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豪迈地说:“我要争取再干20年,再干出60年至80年的创新业绩,就等于再活一辈子啊!”

李登海主要成就

李登海2005年创办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9项植物新品种权。2002年以来又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以来又获得烟台市、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分别获得农业部第二届中华英才奖和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988年开始,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发放奖金10万元。2000年资助开展“登海杯”莱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了8届。2007年捐赠莱州市慈善总会现金2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捐赠现金130万元和价值180万元的玉米良种。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党的十四大、x大、x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x大代表。

李登海人物简介

贡献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

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两李之一。

头衔

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委。现任《玉米科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

2018年1月31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