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环境安静整洁,每天准时有人收垃圾,孩子下班有地方停车,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带上小孙子在广场上滑滑梯……”这是高桥镇陆凌村张阿婆对农村物业管理的评价。自2020年9月“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试点推进开始,高桥镇通过“34513”的工作方法逐步实现了镇域所有农村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农村治理水平。
据介绍,“34513”是指高桥镇13个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三类模式”“四项机制”“五项举措”的工作方法:“三类模式”是指物业服务进驻模式、物业服务专项委托模式、物业服务点单模式;“四项机制”为强化党建引领民主协商机制、完善联勤联动应急管理机制、健全闭环管理监督评价机制、建立优质服务激励保障机制;“五项举措”则是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促进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做优“家门口”便民服务、丰富基层治理创新内涵。
高桥镇13个农村有不同的地势“性格”。针对陆凌村等两个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村物业管理采用了物业企业负责保安、保洁、保绿、保修等全要素物业服务的模式;针对龙叶村、镇北村等4个管理边界相对清晰的近郊农村,由村委会项目化购买服务,聘请专业单位提供绿化养护、设施保养、垃圾清运等专项服务;针对仓房村等7个地理位置分散且较难集中管理的地区,则由镇应急维修平台提供设施维修、管道疏通等33项基本服务,村民可根据需求“点单”,平台24小时在线、1小时积极响应、2小时完成抢修。
陆凌村是先行先试的代表。在引入物业管理之前,村党总支牵头,村民代表、来沪人员代表、社区民警及镇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谈论,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民意调研,对比多家物业企业,选择了资质良好的物业服务企业。同时,陆凌村还广泛听取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积极探索“先服务后买单”的“酬金制”管理模式。
开展封闭式农村物业管理服务以来,陆凌村村域出入口加装了智能道闸和门禁、主干道区域高清夜视视频摄像头、公共停车场车牌识别系统等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面貌。今年,陆凌村又进行提档升级,启动建设“村志展室”和“村民之家”,并对3条小道进行绿化提升、路面改造、增设晾衣架。从细微小处着眼,从村民需要出发,陆凌村的农村物业管理服务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以实际行动打造出服务“凌”距离的农村物业服务品牌。
而“四项机制”的运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形成村民自治、物业参与、多方协同的网格矩阵,共同推进乡村治理,还成立了由村民代表、来沪人员代表、驻村律师、民警、职能部门等组成的物业监督小组,负责监督物业服务质量。
在另一个农村物业管理试点村南塘村,自从物业管理进村后,村容村貌也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随意丢弃的小包垃圾少了,犄角旮旯的杂乱堆物少了,横七竖八的共享自行车也变少了。走在南塘村,经常能看到两辆电动三轮车,一辆车上放了垃圾桶,用于保洁员不定时巡逻,看到垃圾及时捡拾清理;另一辆上坐着的则是保安师傅,他们定时巡逻,看到乱停的共享单车,就会搬离清运,把它们整齐停放于村外公共道路上,方便更多人使用。
南塘村还通过村民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加强出租房屋、车辆停放、垃圾分类、外来人口、宠物饲养、公共设施、治安等七大领域自治管理,形成“七制”管理制度,共同打造“幸福南塘”美好家园。
物业入驻农村,补齐了不少治理短板,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成效、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五项举措”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出入管理、大幅降低了治安发案率,美化了乡村环境,还给村民送上了更丰富多元的便民服务。
高桥镇表示,在农村治理道路上探索的“34513”的工作方法,提升了13个农村地区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探索出了农村治理的“新路子”,后续还将不断深入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