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炊烟、童伴、邻里、美食……这些意象是许多人挂在心头的故乡印象。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无论身处何方,内心归处或许都只有一个——家乡。
家乡由谁来建设?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个中逻辑便是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以人的内心情感为纽带,倡导、号召各路能人回乡建设。
如今的农村,早已翻天覆地,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缺思路、缺技术、缺资源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缺少高素质人才。“我的家乡我建设”,重点呼吁在乡农民、大学生、专业能人、农民工、企业家这五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瞄准的是这些人群的广阔视野、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技术管理能力和资金资源。
天下英才聚于农村,他们将成为农村的新血液,碰撞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让乡村价值回归主流视野。当然,处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现阶段,各项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农村建设热潮此起彼伏,改革发展机遇随处可见,也给予各路人才打拼事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广袤空间。
当然,要寻求更大的双赢,还得在配套政策上好好琢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引才、用才和留才。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乡贤投资家乡的医院?如何丰富渠道,让农民工在家乡实现高质量就业?如何强化招引,让大学生对返乡有所期待?如何强化保障,让退休人员有机会发挥余热?这些都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自然是要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共同建设家乡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招引、激励、补贴等配套机制,明确各类人才的角色,给予他们有力的生活支撑和就业创业支撑。另一方面,也要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回乡的各类人才留得住、喜欢上农村。
逐梦乡野,各有其能。“我的家乡我建设”的大舞台已经搭建好,农村高质量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只待各类人才的力量汇聚。
邓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