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的河南担当
□苗桂先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担负重任。
历史积淀为文明社会中国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考古界逐步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时,考古界还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城市、阶级和国家。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论断提供了科学佐证,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提出的文明社会中国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左右,已经具备古国的要素,专家学者称其为“河洛古国”,其中三重大型环壕、大型院落式基址、祭坛、“北斗九星”等遗迹和彩陶、牙雕家蚕等遗物最为引人关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二里头遗址上承中原龙山文化,下接商代二里岗文化,被认定为中晚期夏都。其所创造的以玉牙璋为代表的“礼”文化也达到了同期其他文化类型尚未达到的规模和程度。发掘更早的郑州商城作为商朝中期的都邑所在,遗址内发现有系统的生产生活设施,距今有3600年历史,是殷墟之前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通过上述发掘于河南地区的重要考古成果可以看出,从双槐树到郑州商城遗址,已经具有明显的国家类型、阶级分化和都邑性城市特征。上述遗址承接着距今5500—3600年中华文明传承脉络。因此,河南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认定提供了支撑。同时,河南考古成果还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形态。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在河南大地上呈现出清晰的文化堆积和传承融合轨迹,证明了中华文明从7600—4000年的文化不曾间断的问题。考古学在河南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我国考古界提出判断古代文明的中国方案提供了科学佐证。
元典文化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思想支撑。地处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在3800年前后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化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并向周边形成文化辐射。经过夏商周三代积淀,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最终以文献和学派的方式得以传承,在精神上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铸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元典文化。先秦诸子有半数以上在河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耕细作,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有重要构建作用的中华元典,对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根本而又深远的影响。周公居洛邑制礼作乐以成《周礼》,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老子出函谷世传《道德经》,孔子游列国后传纂《论语》等,都是河南元典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资源为文旅创新创造提供了实现场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文旅智慧化建设,通过编制标准、建设平台,培育了一批叫响全国的智慧景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方面,走出一条河南特色的文物活化之路,打造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IP。依托中原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河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积极实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营造出文物保护与文物活化和合共生局面。采用“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方式,依托丰厚优秀传统文化频频营造出文化“出圈”现象。
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河南要立足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形象,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把握将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