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的杠杆,或许是到了该停下来的时候。
据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在全国70万个行政村中,村级债务总额已达到9000亿元,村级组织平均负债达130万元。
村级债务分布范围极广,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村庄几乎都有村级债务。不少村庄债务近百万,而负债最严重的村庄,只有一两千人,负债却高达几千万。
这种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真实在农村各地上演着。
如今,差不多四年时间过去了,联想到过去三年疫情的防疫支出,农村债务问题只会更为突出,到了现在,这个问题或许是应该被摆在桌面上,供人探讨。
和居民债务、企业债务和地方债务不同的是,农村债务的问题梳理难,而违约风险自然也就更高,农村抗风险能力偏弱,一旦大规模债务违约,自然产生的后果也就更大。
而根据三农专家们的说法,村级债务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1990年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间村集体形成的债务,被学界统称为“传统村级债务”或“旧村级债务”,这个数字大概在4000亿。
这部分税费前形成的旧村级债务,部分是因收缴税费导致的债务,部分是村集体为完成上级的经济考核任务而举债兴办集体企业形成的。
除了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借贷之外,还有向村干部与村民借贷的高息借款。
另一类则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形成的新村级债务,村庄建设导致的建设性债务是新村级债务的主要来源,项目制则是新村级债务产生的背景,笼统计算,2019年的9000减去2006年以前的4000亿,新村级债务约为5000亿元。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建设新农村本质上,花费也同样巨大。
和城市不同的是,农村收入水平有限,加上人口密度低,因此在建设方面,成本显然要更高。
最早开始,农村其实是作为一线试点的,带头吃螃蟹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发起的包产到户,1989年以前的农村是主要发展建设点。
到了1990年代之后,重心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在一段时期内都是呈自然状态。这也导致农村建设的萧条,出现了一定的三农问题。
随后,建设新农村被提上了日程。
建设新农村当然需要钱了,在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资源是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向农村输送,具体来说,地方提供30-60%的配套资金,村庄在承接项目时也需要一定资金投入。
例如罗sir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的就较早,每家每户都掏了一些钱。
但同样的,考虑到一些村子并没有能力筹集相应的配套资金,于是就只能采取借债、欠款等方式,因而形成的村级债务。
本质上,这也是杠杆基建所带来的一定的负面意义。
但建设新农村,正面意义显然要更大,现在农村再也不怕下雨天把鞋子弄得全是泥土,路好了,交通自然也方便了,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便利。
但农村的新旧债务之间,也的确带来了一些压力。如果说旧村级债务是一种资源挤压型负债,那么新村级债务则是一种资源输入型负债。
两者叠加,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向农村输入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源下乡的异化结果。
而在一些个别村庄,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严重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局面。
在丽水市有986个村子有村级债务,负债金额共计5.93亿元,其中集体经营性负债约为3.73亿元,占比接近63%,经营性债务的偿债能力,则由举债村的经营能力决定。
丽水市村级债务中,3.73亿元的集体经营性负债推动形成资产6.09亿元,年度收益4722.45万元,平均收益率达12.64%。
这样的例子,算是非常好的正面例子了,虽然负债高,但资产更高,加之年度收益可观,完全不用愁。
但同样也有相反的案例。
在广东一些城市的周边村庄为了发展经济,向银行借贷在村里建了工业园,期望工业园建成后租给企业,形成稳定收益,但是一部分工业园的设计不科学、招商不顺利,项目经营失败,因此形成村级负债。
相对地产和地方债务这种庞大类别来看,村级债务反而是大巫见小巫不值一提。
主要原因在于,村庄数量庞大,虽然债务也多,但更多的小村庄,有的债务严重,有的债务非常轻,总体来看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更多的,一般性的乡村建设修路、太阳能路灯这类设施,本质上也花不了几个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还能够承受。
从地方债、企业债、家庭债几大类别来看,最不会发生风险外溢的,应该就是村级债务。
个别村庄即便是债务庞大,但从根本上来看,不会影响到全局,不会引起全局性的金融风险。
考虑到未来即便允许组织破产,其实也不太会影响到农村破产。相对来说,平均下来每个村庄只有130万的债务,就按照一个村庄一百户人家,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样算下来,每个家庭的债务也不过几万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村级债务,不会形成大规模风险外溢。
但我们有必要警惕的是,过去高杠杆的发展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已经越来越微弱,与此同时,资产负债表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期望于今天出台一个大规模的刺激措施,答案想必也在于此。
以今天的局势来看,的确经不起任何大的刺激方案了。
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