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杨冲亚:“九零后”小伙用科技“玩转”农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焦宏昌
2013年从河南农大毕业,当年种的300多亩胡萝卜就赚了100多万元。杨冲亚,1990年生人,现已是兰考县信禾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乡亲眼中的农技专家、全能的操作机手。
农学院科班出身,和父辈们经营土地有何不同?9月23日,记者走近这位年轻的新农人,听他讲述背后的故事。
创业是辛苦的。第一年种了300多亩胡萝卜,借来的30多万元远远不够,地里没钱盖房子,杨冲亚把一辆破面包车当房子住。
那年干旱,他基本上24小时都在地里。“夜里很黑,走半小时还不见一个人,我就牵一条大狼狗,拿着手电筒,现在想想真有点悲壮。”杨冲亚笑了,猛一看,这么一个黝黑的农村壮汉,除了脸上挂着那副近视眼镜,哪还有一点大学生的影子?
为了考察市场,他到山东寿光等全国多个胡萝卜基地跑了一个多月,又咨询不少种子经销商,听说种子不好卖,他分析种胡萝卜的比较少,市场应该不会差。
这一年,胡萝卜卖完,他赚了100多万元,距毕业不到半年。 杨冲亚说,过去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整咱咋整,上肥料,人家上他跟着,也不管缺肥不缺、缺多缺少。现在他种地都是测土配方,飞机喷防,马上还要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他对农业的梦想,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三年下来,乡亲们长了见识,心服口服,不少六七十岁的“老把式”遇到难题都来请教他。
种庄稼前,首先种之前就要考虑能否卖出去,搞农业往往干得起赔不起,市场巨大的波动性让他把目光聚焦到一种小杂粮——谷子,目前已是全县种植谷子规模最大的,小米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并建了兰考县第一家小米加工厂。
刚开始卖米的时候,好多人都不知道,桐乡街道的领导给他的小米做推广,迅速打开了局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又打开了销路,为来年扩大生产打下了基础。
他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小米加工厂、扩大谷子种植面积,按照标准化种植要求,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有意愿种植谷子的种粮大户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谷子种植,统一供种、施肥、打药、技术指导,收割、销售等,带领周边老百姓共同致富。
“兰考县信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从事农业规模化种植、管理、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合作社,拥有社员600余户,管理土地5000亩,基地骨干成员本科以上学历5人,副研究员一名。”杨冲亚给记者介绍。
作为基层大学生的代表,杨冲亚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农业创业的故事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如今,合作社小米销售得红红火火,成为兰考的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