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1500字以上

   日期:2023-09-28 09:45:5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1500字以上

将诺贝尔奖授予一个战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但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这样做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科学家的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1

1918年12月,他们宣布当年的化学奖获得者是德国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他同时也是一战中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此时距离战争结束仅一个月,哈伯则刚被战胜国列入战犯名单。这个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整个科学界炸得沸沸扬扬。来自英法两国的科学家尤其激愤。在他们眼里,哈伯是个彻头彻尾的战争魔鬼。

瑞典皇家科学院更看重科学本身。他们认为哈伯获奖当之无愧。理由是他在9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在时人眼里,哈伯就像一个可能“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

然而,这个曾经被称为“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还只能躲在瑞士的乡下。哈伯很清楚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己在战场上犯下了怎样的罪行。他害怕自己会被当做战犯审判。

1914年,一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激起的盲目爱国热情,冲昏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哈伯的头脑。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机构,并担任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这个46岁的科学家,不仅专门为部队派遣科研人员,还亲临前线选定氯气部队的驻扎地点。

第二年在哈伯的建议下,德军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并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不过,当毒气战计划传达给德军师级指挥官时,遭到了所有指挥官的拒绝。只有部队被围困在伊普雷城的阿尔布雷希特公爵予以支持。3个多月后,“毒气战”在伊普雷战役中正式诞生,造成英法联军约15000人中毒,并带走了5000多人的性命。

不过,这场毒气战最终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胜利,却让哈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学博士,很清楚毒气的危害。当她恳求丈夫放弃这种惨无人道的武器时,丈夫不仅咒骂她,还声称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哈伯认为,作为战争工具的毒气,并不比“天上飞的弹体”更残忍。这些言行遭到来自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谴责。

愤怒和无奈之下,克拉克用哈伯的手枪自杀身亡。但这并没有促使狂热的爱国者冷静下来。相反,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祖国的战争”。

即便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时,哈伯也无暇享受这份喜悦,更无暇顾及外界的非议。他正忙于设计一种从海水中提取黄金的设备与方案,以便帮助祖国尽快偿还战争赔款。实际操作后,他无奈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失败了。

“没有人可以怀疑哈伯对国家的忠诚。”德国科学家马科斯·普朗克和冯·劳厄公开强调道。他们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些话是他们在缅怀哈伯时所言。

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从战犯名单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举行了迟到的授奖仪式。这个爱国者也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在他的领导下,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机构,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研究中心。

哈伯曾经做过的那些并不光彩的往事,也渐渐开始被国际同行们谅解。不过,这位爱国者却遭到来自“祖国”的打击。

随着纳粹的上台,哈伯由于犹太人的身份接连受到迫害。他所领导的研究所被强行改组,他的名字也被要求改为“犹太人·哈伯(JewHaber)”。

这令哈伯忍无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发表了一份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这份声明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处境,在纳粹政权的迫害下,这个深爱着祖国的人,不得不流亡国外,不久因心脏病突发死在流亡的路上。

他留在身后的则是两张发互隐现的脸庞:一张是“奠定现代氮肥工业基础”的科学天使,一张是开“毒气战”先河的战争魔鬼。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2

1940年3月,钱伟长来到加拿大多伦多留学。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原来是学中文的,成为一名文学家,是他从小最美丽的梦想。

但是,在他进入大学刚刚第二天,他的梦想还没有开始,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让出了东三省,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到日寇铁蹄之下。

一时间,全国青年纷纷游行示威,要求抗日。钱伟长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拍案而起,大声疾呼道,我也要造枪造炮,打击日本侵略者。他找到校务处,迫切要求转到物理系。这一转系,也改变了钱伟长的一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里,钱伟长主攻弹性力学。当他第一次和导师辛格见面时,辛格得知钱伟长正在研究薄板薄壳的统一方程时,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当时世界亟待攻克的科学难点。辛格对钱伟长的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表示肯定。辛格说,他正在从宏观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说,虽然我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可以将它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合成一篇论文,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了。

听了辛格的提议,钱伟长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在导师辛格的指导下,钱伟长进入到深入细致的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

最后,这篇题为《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论文,由钱伟长写成初稿,辛格修改后,发表在为纪念美国著名科学家冯?卡门60寿辰论文集里。在这本论文集里,还收录了当时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论文。

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发表在论文集里的论文,立刻惊叹道,中国钱,太伟大了,他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当时,爱因斯坦正在进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钱伟长论文的研究成果,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加速了爱因斯坦的研究时间和进程。

钱伟长发表的这篇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板壳内禀的理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钱伟长一般方程”和“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

二战期间,德国用最新式的火箭对伦敦进行攻击,有许多火箭弹落在了伦敦郊区爆炸,情况十分危急。伦敦告急,英国告急,欧洲告急。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美国紧急求援,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帮助。

爱因斯坦得知情况后,利用钱伟长板壳内禀的研究成果,向丘吉尔建议,在伦敦市中心设计出若干伪装成被火箭弹击中的假象,使德国发射火箭时,不改变射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伦敦的安全。

这一做法果然收到了奇效。德国的火箭弹全部落在了伦敦郊外,确保了伦敦市中心的安全。

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在回忆中,深情地说道,是中国的钱伟长研究帮助了他,他的研究理论和贡献,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二战进程,钱伟长永远是我尊重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钱伟长用他那满腔爱国之心,投身到伟大的科学研究上。在近一个世纪中,无论人生发生何种变化和改变,甚至身陷囹圄、劳动改造,都没能湮灭他心中燃烧的火焰。那就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他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不会改变。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3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4

52岁的他中年谢顶,却爱背一个方方正正的黑书包,一支红绸口袋裹着的管状物从包里支棱出来,里面是一个可拆解的风筝。他书生气质满溢,像进京赶考的宁采臣——如果脑顶的毛发缺失可以无视的话。

头发掉太多,大概是因为他天天想事情想破脑袋。他从台湾东吴大学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教授一学期的文科物理,64个学时,平均每个学时至少要用四至五样演示道具,有时为了一个3分钟的演示,他要捣鼓一个晚上。在北京半年,他最熟悉的地方是各种小商品集散地:金五星、天意、十里河、中关村。

面对公众演讲时,他的麦克风总是像孩童的钥匙一样,拴个圈挂在脖子上:只有这样,他的双手才能解放出来。7月16日应“科学松鼠会”之邀而作的三个半小时的演讲,他在讲台上铺了六个整理箱,演示了超过15件的玩意,涉及光、声、电、磁、热、力等物理课题:都是诸如“电饭锅是怎么知道饭煮好了”“饭店服务员在开启饮料时,为什么倒置瓶子并拍打瓶盖”“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了,到底是哪个键出了问题”之类的生活百科。

他叫陈秋民,在家里的9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小时候常被忽略的孩子,总梦想着有朝一日有间自己的实验室;现在,大家都叫他“鹅爸”,任教台湾东吴大学物理系20多年,却仍只是“副教授”。他曾对学生说:“做个有趣的人比做一个有用的人来得好多了。”

鹅爸是个马盖仙

在台北住家中,陈秋民有两双儿女。一双是“哺乳类”的,另一双是“禽类”的。

禽类的“儿女”是一对大白鹅,它们的亲生父母死于野狗之口。陈秋民决定收养这两个尚未孵出的小鹅时,“孵化”对于他来说还是知识的空白区。他查阅资料,用塑料箱自制了一个孵化器。点一只灯泡供热,装一支控温器以便调节温度和湿度,每天回家也会记得把蛋翻转一下,28天后,小鹅破壳,第一眼看到陈秋民,就认他做父母,陈秋民走到哪,它们就跟到哪,他也就成了“鹅爸”。

“鹅爸”成了小区一景,“别人家遛狗,他们家遛鹅。”鹅会看家,有陌生人来访,它们呱呱叫的声音,盖过看门狗。有一次,邻居很婉转地问鹅爸,鹅可以活多久?他回答:可以活38岁。“只见那位邻居一副快要昏倒的样子。”

其实这对鹅“儿女”通常很乖,食素,很少扰民。只是在台风到、房被淹时,它们会自顾自地欢快地划水。陈家四口人在屋里窗前合影时,玻璃窗外台阶上挤着两只肥鹅,作为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它们踊跃出镜。

除了有“曲项向天歌”的大鹅,陈家里里外外都透着古怪。比如他家的家具都悬空“飘”着;他家的沙发座椅是储物柜,但你却打不开;他家的房顶有两个洞,其中一个洞走烟囱,连通着客厅的壁炉,另一个大洞像是给圣诞老人预留的;他家有一大堆花草虫鱼,自动喂食自动浇水,一片生态和谐。

还比如他家的车库,常年敞着门,从来不停车,每天传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叮叮当当的车库里的陈老师,一身工匠服,一脸白灰灰。刚搬到这个社区的那一年,临近年关时,有一位老人家从陈家车库前路过,兴奋地拉着正埋头苦干的陈秋民说,哇,太好了,快过年了,我们家需要装潢找不到人,你能帮我做么?

错被当成装修工人的陈秋民很快就向邻居们证明,自己只是个爱动手的物理教授。

他自己打的家具,悬空10厘米左右是为了清扫方便。

沙发座椅里藏着的储物柜,就像“电影里的密室机关。(柜门)完全靠物理上的力学扣上去。”

壁炉是留学时从英国学来的。天冷时,一把大个儿水壶坐在炉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陈主厨自制的西点、蛋糕,没有比这更暖意的家庭氛围。烧煤的烟囱也很环保,途经每间卧室,有供暖的效果,将热量充分利用后,烟尘从屋顶排出。跟烟囱挨着的是另一个房顶的洞,不是给圣诞老人留的,但确实有人从那里爬出来,在晴朗的夜晚,到房顶看星星。

他不仅自制“自动浇花”“自动喂鱼”装置,还将家里的电器联网,可远程监控。一次他在办公室接到女儿慌张打来的电话:“爸爸,家里的灯突然亮了,又突然灭了。”“别怕,是爸爸在试验。”

在社区,鹅爸给孩子们煮太阳能绿豆汤,教主妇们如何做家具,帮这家补轮胎,给那家诊断电器故障。在社区或社团办园游会时,陈秋民会去摆个摊位,免费服务,拉起的条幅是邻居们帮忙书写的:“什么都修,除了小孩不修老人不修”。

“社区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我的痕迹。”这是陈秋民的得意。

有部老美剧名叫《马盖仙》(Angus MacGyver),男主角是个总能想出各种巧妙的小办法帮人解决生活难题的智多星。邻居们都觉得,陈老师就是出现在他们生活里的神奇的马盖仙。

关于科学家的事迹5

3月18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CMI)郑重宣布:由于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破_解困扰人类近百年的著名难题“庞加莱猜想,他将荣获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千禧年数学大奖”。世界各地的主要媒体都对此事作了广泛报道,并对佩雷尔曼的贡献和人格很是称颂,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受敬佩的数学天才。

佩雷尔曼于1966年6月13日出生于苏联圣彼得堡(旧称列宁格勒)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平凡的父母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给了他聪明而好学的头脑。

对佩雷尔曼来说,他的童年在4岁时就结束了。当同龄人尽情玩乐的时候,对数字感兴趣的他却在埋头啃着小学数学课本。“他是个怪孩子,我从来没见他和院子里的孩子玩耍过,”佩雷尔曼的邻居季莫菲耶夫娜回忆道,“他对小孩子的疯闹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其他孩子都在踢足球,可他不是钻到书本里,就是和父亲下象棋或玩填字游戏。”

6岁时,佩雷尔曼进入母亲任教的小学学习。当他已经能轻松自如地在脑子里进行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时,同学们刚刚学会二位数以内的笔算。他的同学叶卡捷琳娜回忆道:“我们小学有个传统,好学生要帮助差学生。老师把成绩最差的一个同学分给了他。也就是半年时间,他硬是把那个男孩子从‘二分生’变成了‘五分生’”。

1982年,佩雷尔曼进入圣彼得堡第239中学学习,这是一所颇具数学和物理教学特色的学校。入学才三个月,他就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了金奖。当时,这个16岁的少年天才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满分42分;这个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获奖一个月后,这个数学神童就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为他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美国人当时就明白:这个天才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然而,他却谢绝了赴美深造的邀请。

中学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学习。大学二年级时,他选择了数学中最复杂的研究方向———微分几何学。回想起大学时代的他,同学们都一致这样形容:他像外星人一样聪明,对所学的专业都很精通;在学习上,他很乐意帮助大家。一个叫格奥尔金那维奇的同学回忆说:“他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他对自己的外表漫不经心,经常拎着一个装满书的破袋子,穿着一件磨出洞的衣服,头发长长的也不去剪。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是个乖乖仔。大学几年,他和我们除了数学什么都不谈。尽管我们身边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毫无疑问,他更出色。”另一个同学阿妮西娅说道:“他是个有爱心的人。有一次我在校门口不远的地方见到他手拉手领着一个盲人过马路,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1987年,佩雷尔曼考取了苏联科学院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所工作。周末他就回家辅导读中学的妹妹埃莱娜学习数学;晚上他就拉小提琴,妹妹唱歌跳舞,而父母就是他们的观众,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据其母亲的好友伊万诺娃说,“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他们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妹妹后来也成了一名数学家,目前在瑞典著名的卡罗琳医学院从事生物统计学研究工作。

苏联解体后,不少犹太人都移民以色列。1991年底,佩雷尔曼的父亲和妹妹也加入了移民的行列;可他的母亲却坚决不愿离开俄罗斯,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并决心永远不离开自己的母亲。

佩雷尔曼于1993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美期间他解决了多个数学难题,其中包括著名的“灵魂猜想”。其成就引起美国数学界的关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批著名学府高薪聘请他任教,但都被他谢绝了。一年后,他回到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据佩雷尔曼的同事阿夫杰伊说,“他虽然性格有点孤僻,但待人友善,无论对朋友还是同事,他都很友好。不过,当他得知有人滥用所里的科研经费时表现得非常气愤;他十分鄙视那些在学术上弄虚做假者。”由于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欧洲数学会于1996年给他颁发“杰出数学家奖”,但被他拒绝。

2002年和2003年佩雷尔曼在网站上张贴三篇论文,成功破_解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一 ——庞加莱猜想。此事震惊整个数学界。专家们认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很可能在物理和其他领域上得到“激动人心”的应用,有助科学家弄清楚宇宙的形状。后来,佩雷尔曼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做巡回演讲,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和媒体的跟踪报道。2004年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推荐他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但被他拒绝了。次年,他辞掉了该所的职位,从此,他就人间蒸发,不知踪迹。《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他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而对像《自然》、《科学》和《时代》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采访,他也不屑一顾。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

2006年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国际数学联合会(IMU)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予佩雷尔曼。然而,面对这巨大的荣誉他却选择了拒绝。据美联社日前报道,他很可能也拒领“千禧年数学大奖”。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待人以诚、来去无踪是佩雷尔曼给同行最深刻的印象。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称,如今佩雷尔曼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公寓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安贫乐道,宁可过着隐士生活,家徒四壁与蟑螂为邻,“在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他不只视名利如浮云,更视名利是追寻真理的敌人。

目前,佩雷尔曼的名声已经超越了他的数学成就,他成了不少流言和漫画中的角色,但在科学界,他依然是最受尊敬的人物。如同英国广播公司(BBC)评价的,他破_解了庞加莱猜想,“是数学发展,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里程碑”。有趣的是,埃及《金字塔周刊》有一篇题为“佩雷尔曼:最聪明的数学家”的文章居然认为,只有金字塔设计者的后裔,才有可能破_解庞加莱猜想这一百年谜题。然而,多位专门研究天才教育的美国心理学家却认为,佩雷尔曼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其性格和家教有关。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