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命题热点:大风沙尘天气偏多的地理原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日期:2023-09-29 03:20:1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18    评论:0    

原标题:命题热点:大风沙尘天气偏多的地理原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春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大风沙尘天气频发,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及以上级别过程次数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多

为何今年的大风沙尘那么多?

主要原因是前期蒙古国及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积雪融化速度快,造成了沙地裸露,为沙尘天气多发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蒙古气旋活跃导致大风天气频发,并为沙尘南下提供了动力条件。

今春以来这些地区大风日数多

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大风日数为17.7天,为近6年同期最多,比2020年偏多1.2天。华北地区及内蒙古大风日数均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多,西北地区及新疆大风日数为近3年同期最多。

从长期趋势来看,1961年以来同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等四个地区大风日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分别减少3.0天、4.7天、2.2天和4.2天(见下方滑动图),当前均处于大风日数相对较少的时期。

各地历年3-5月上旬大风日数变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风沙尘过程分析

今年春季以来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总体接近近十年同期水平,但沙尘暴及以上级别过程次数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多。

今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2次、沙尘暴过程2次,沙尘暴及以上级别过程数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多。

历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变化

北方沙尘日数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多。今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扬沙及以上等级沙尘日数为2.4天,较1981-2010年平均值(3.2天)偏少,较2011-2020年平均值(1.3天)偏多,且为2007年以来同期最多。

历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沙尘日数变化

下方表格为华北、西北、内蒙古、南疆平均日数变化情况。

_

2021年

1981-2010年

平均

2011-2020年平均

北方

地区

2.4

3.2

1.3

华北

地区

3.2

3.3

1.4

西北

地区

4.1

6.3

3.4

内蒙古

5.6

6.7

3.6

新疆

4.6

7.2

5.1

3月以来(3月-5月上旬)平均扬沙及以上等级沙尘日数比较(单位:天)

3月沙尘过程强度强,影响范围广。3月13-18日,我国出现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涉及19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范围为456.2万平方公里,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

3月27日至4月1日,北方再次出现强沙尘暴过程,造成空气质量、能见度下降,并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造成不利影响,北京市及周边沙尘区空气污染程度以重度到严重为主,新疆、内蒙古及甘肃等地部分地区受灾。

FY-4A气象卫星沙尘监测图2021年3月27日15:00(北京时)

今年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成因分析

造成今年沙尘天气多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前期气温偏高

今年2月下旬以来,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西部的气温异常偏高2-6℃,导致积雪提前融化,沙源地裸露。

沙源广袤

植被还未生长,这给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蒙古气旋活跃

今年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增强,亚洲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导致偏北风力加大),蒙古气旋发生发展并快速东移,蒙古国、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低层均受到偏西北风异常的影响,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和向南发展。

蒙古气旋和大风是沙尘的“搬运工”,负责完成起沙和输送这两个重要环节。从3-5月的四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来看,都有明显的蒙古气旋生成并东移,携带沙尘向南、向东扩散,形成较为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大范围地区。

预计今年5月中下旬,我国北方地区还有2次冷空气过程,出现时间段为5月14-16日和5月24-25日。我国北方地区还可能再次出现沙尘天气过程,但强度偏弱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分析角度

(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优势条件表现在: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②劣势条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3)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见下表所示)

平原地区

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山区

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水资源丰富地区

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

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城镇周边地区

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畜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②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④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⑤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⑥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2. 明确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

【试题链接】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习性喜温、喜光,需水量大,年积温需5 500°C~8 500°C。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长期是我国的产糖冠军,七八十年代,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与蔗糖产量始终稳居我国第一。与巴西、澳大利亚等甘蔗产区的机械化收割不同,广西的甘蔗种植、收割主要靠人工完成。近年来广西农村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下图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广西适宜甘蔗种植的原因。

(2)分析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位居我国第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4)为了改变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

(1)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热量充足,满足甘蔗种植的热量条件;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部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利于甘蔗越冬;南方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满足甘蔗种植的水分需求;邻近广东,利于借鉴广东甘蔗种植的经验。

(2)劳动力价格相对廉价;土地价格较低;临近广东,有利于甘蔗种植经验及技术的引进;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3)我国甘蔗收割劳动力需求量大,而广西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甘蔗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业受到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竞争力弱。(任答三点)

(4)提高种植、收割的生产效率,增强甘蔗产业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等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提高甘蔗收购价格;加大甘蔗深加工,提高甘蔗行业利润水平。(任答两点)

【解析】

(1)本题实质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去考查农业区位因素,首先分析纬度位置:广西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热量充足,满足甘蔗种植的热量条件;另外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部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利于甘蔗越冬;其次分析经度位置:广西靠海,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为甘蔗的种植和生长提供有利的水分条件;最后分析相对位置,广西靠近广东,有利于向广东学习和借鉴甘蔗的种植经验;

(2)分析广西成为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第一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广西的甘蔗种植、收割主要靠人工完成,说明广西具有劳动力优势,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种植面积位于全国第一,说明土地价格低;政府对种植甘蔗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临近广东,有利于甘蔗种植经验及技术的引进;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图表进行分析,广西近年来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结合材料便可分析原因:广西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甘蔗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业受到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竞争力弱。

(4)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言之有理即可。

2. 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意大利是欧盟的重要国家,了解该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与欧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2010年意大利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

年龄段

比重(%)

小于35岁

5.1

35-54岁

33.5

55以上

61.4

2010年意大利农户生产规模结构

生产规模(公顷)

比重(%)

小于2

50.9

2-10

33.6

大于10

15.5

(1)据图概括意大利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状况。

(2)从气候、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意大利粮食作物种植的自然条件。

(3)据表资料,归纳意大利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请你为意大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

(1)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波河平原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在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均有分布;葡萄主要分布在亚平宁半岛西部和撒丁岛北部;橄榄主要分布在西西里岛东部和亚平宁半岛西部;柠檬主要分布在亚平宁半岛东部。

(2)气候条件:意大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北部平原,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夏季热量充足,而水分不足,需要人工灌溉。

灌溉水源:流经平原的河流主要支流多发源于其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通过河流系统给平原的农业带来了充沛的灌溉水源。

(3)农业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农户以土地面积很小的农场为主,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

(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和农业保险政策;培育良种,形成农产品品牌;发展绿色农业旅游;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水平等。

【解析】

(1)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且向地中海延伸的亚平宁半岛上,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侧为平原。结合图例说明即可。

(2)读图可知意大利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波河平原。当地属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热量充足,而降水少、水分不足,且是农作物生长重要时期,需要人工灌溉。流经平原的河流主要支流多发源于其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通过河流系统给平原的农业带来了充沛的灌溉水源。

(3)由表格资料可以看出:意大利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农业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中老年人口占比重大;农户以土地面积很小的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小,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②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和农业保险政策;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育优良品种;④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⑤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⑧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