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反思许家印:若是不允许,他还能得逞吗?

   日期:2023-10-03 13:00:08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反思许家印:若是不允许,他还能得逞吗?

许家印,一度叱咤风云的地产大佬,最近可是把监管层气得七窍生烟!看看他都干了些什么:

先是巧妙利用离婚策略,通过债务剥离和财产切割,轻松将债务转为债权,自己的私有财富得以保全。这手段可谓高明至极!但这一吃相令市场哗然。虽然这一策略贾跃亭也曾用过,但是发生在不断给公众承诺的许家印身上,人们几乎不敢相信。

然后呢,恒大汽车又出奇事,这件奇事曾被认为是一件困境中的奇迹。许老板不知从哪里拉来了所谓的“中东富豪”迪拜纽顿集团,声称要以5亿美元收购恒大汽车。结果好奇的媒体调查显示,这个“中东富豪”原来是穿了马甲的中国公司,而且亏损得一塌糊涂!经过一番财务上的折腾,恒大汽车就这样被完全剥离出去,得到了保护。

更过分的是,他居然申请在美国破产保护,想把国内的债务问题拉到美国司法的平台上,让国内无法独立处置。这可真是个高手啊,想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从而达到保护许家财产的目的。

近期的表现看,许家印可真是个“搞事大王”!监管层看了能不生气吗?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提醒了我们,财富积累要有道,不然迟早会惹上麻烦。

其实,早在7月份,恒大的操作已经震动了市场。7月17日,中国恒大(03333.HK)发布了一份业绩公告,里面的内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原来,恒大因为“会计处理变更”,竟然把以前年度的收入调减了高达6643亿元!这可是个大数目啊。

针对6643亿元的去向,有专家分析指,恒大的债务问题可不是简单的财务和经济纠纷,背后还有财务违约和违法违规操作。

谜一样的6643亿元,表明恒大起了一个坏头,这种念头不消除、不消灭,那么其他负着巨债的房企难免会大胆效仿。

这次许家印和恒大的一些高管被控制,可真是个大地震啊!这标志着许家印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恒大这棵大树的倾倒。

恒大这一陷入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了一大片呢!看看那些债权人和供应商们,他们现在可真是欲哭无泪啊!恒大的债务竟然高达2.4万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啊?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么多的债务,涉及到了国有银行、民营银行、信托机构、海外融资机构,还有国内各类借款给恒大的企业和个人。

这些银行、机构或个人,从万元到上千亿,不一而足,曾经都是带着能获利的期待,现在都成了恒大的“陪葬品”。不仅如此,恒大还拖欠了大量供应商的垫支款,那些空头支票的商票,让曾经的合作者焦头烂额。

这些机构与个人都极其希望恒大早日走出泥潭,可惜进展并不顺利,资不抵债的规模逐年放大。

再来看看那些恒大业主或准业主们,他们现在的心情可是五味杂陈,甚至有点不是滋味。那些已经住在恒大楼盘里的业主们,本来是奔着“恒大”这块宇宙第一大房企的金字招牌来的,现在高大上的社区感觉不大可能有了。更惨的是还没有拿到房子的购房者,面对可能遥遥无期的烂尾或推迟交楼,他们的心现在都跌到冰窖里了。想想看,他们本来期待着新房的喜悦,现在却变成了无尽的焦虑和等待,这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提醒了我们一个道理:财富积累要有道,不然迟早会惹上麻烦。许家印和恒大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有了开发贷款的模式,房企用很少的自有资金撬动很大的市场成为可能。

当年咱们从香港引进房贷制度的时候,让房企们能从银行拿到开发贷款,这本来是个好主意。

没想到的是,香港房企一般很重视负债率,比如,李嘉诚所涉及的企业负债率最高仅达到了21%,再好赚的时候,人家也能控制负债规模。再看看内地的房企,一房企债务占比70%、80%、90%,甚至超过100%,好的模式也变成投机的手段。

许家印被抓,人们开始反思:这么高的信贷或债务底盘,是怎么来的呢?

许家印被抓,首先是他的企业债务风险失控!在失控的大形势下,回天乏力,就想着各种自保,虽然这种自保是人性底端的自然反应,但是不守规、不合法,失去自由也是必然的。

房企负债,金融机构亟待设立警示机制!

如果一开始就有约束、没有纵容,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负债规模就不可能得逞。

不允许了,它还能得逞吗?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