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是不是“捡拾”玉米,个案定性不能太有思想包袱

   日期:2023-10-16 11:40:2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是不是“捡拾”玉米,个案定性不能太有思想包袱

日前,河南郸城城郊一块玉米种植地疑遭周边村民集体哄抢的视频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当地农业农村局10月15日发布情况说明,表示某公司对在郸城县租种的400亩玉米地进行机械收割时,“有群众到已收割过的地块捡拾玉米”,当地乡政府安排乡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到现场维持秩序,“劝导群众有序离开”。

是哄抢还是捡拾?短视频时代对于一段视听资料的解读,有各异的表述,不过涉及到具体的行为定性,尤其是官方说法对此更应当尽可能地慎重。因为这已经不是几百亩玉米地的收割故事,而是涉及到一家外来企业在本地经营生产的顺畅度问题。当然还有围绕此事互联网上地方形象维护与所谓“地域黑”两方面无休止的争吵。

首先,短短百来字的情况说明,虽然将此前网传的“哄抢”改成了“捡拾”,但行文措辞的个中细节又给人颇多延伸空间。既然是在玉米地“收割时”,有周边农民对“已收割过的地块”进行捡拾,那就说明彼时收割与“捡拾”正同步进行。而寻求当地政府、警方介入也是土地的租种方——上海兰桂骐公司相关负责人,这起码说明“捡拾”行为已经大大影响和干扰到了主家的收割作业,而在警方入场劝离之后,直到当日下午收割作业才完成。

租种企业寻求当地政府和警方介入,说明彼时的“捡拾”场景可能一度失控,影响到了本应前序进行的收割作业,此前涉事公司有负责人接受采访亦将此捡拾行为称作“老百姓的一些不良习惯”。现场传出的短视频也确实给人以这种印象,机械化收割与纯手工“捡拾”交相辉映,甚至不免互相影响。

到了要警方介入劝离的地步,这种“捡拾”是否已经变了性质?

而就算先不说“捡拾”行为应该如何评价,单看这种捡拾行为本身就相当不安全。按照有的网友说法,当地秋收有一个传统就是“liu玉米”,主家在掰完玉米后,有人会去捡一些疏漏。如果短视频所示的“捡拾”行为就是传说中的“liu玉米”,那么这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行为,恐怕本身也不值得提倡。

传说中的“liu玉米”是扶危济困也好,是勤俭节约也罢,都应该是在农业生产的合法经营者收割完毕、主动放弃以后的淳朴民风,而不该有丝毫强迫、绑架的痕迹。几年前,河南驻马店有花生种植户几百亩的花生作物亦曾被盗窃、被哄抢,收割完后掉落的部分果实被二次捡拾与事前、事中的那种“踊跃参与”恐怕已经不是一回事。

而围绕此事的互联网讨论,无论是被指为“地域黑”的质疑,还是带有应激反应色彩的某些反击,可能都在把个案问题的讨论人为复杂化,使得公共讨论少了就事论事的能力。因为有人以个案来批评地方,所以相关结论、自媒体的回击也就同样开始带着情绪,担心因个案而影响地方形象甚至营商环境,客观上可能反倒会让小问题的解决一拖再拖。

是哄抢还是捡拾,或者是在捡拾过程中亦存在哄抢行为,个案定性不能太有思想包袱,就事论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地方治理只有坦承不足,才能勇于作为,对选择在当地投资兴业的商户更要提供必要的信赖保护。

地方营商环境的改善本身也是一个“粒粒皆辛苦”的过程,需要通过个案问题的有效化解来一一印证、一点点积累。有人过分热情地“捡拾”他人财物可能是不怎么美观,但驻地警方及时介入干预,有效劝导并保障农业收割作业顺利完成,这本身可以是一个地方治理积极作为、高效响应的案例,要比此前其他地方“人太多,根本管不住”的局面或者完全放任不管要大有改观。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