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专题 | 科技赋能,下沉服务,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日期:2023-10-17 21:06:4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5    评论:0    

原标题:专题 | 科技赋能,下沉服务,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文 / 成都农商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 李家宇

成都农商银行始终坚守“因农而生,伴农成长”的立身之本,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和新产品,锻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深耕本土,下沉服务,扎根乡村。

创新农户线上贷款产品,

助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成都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农村地区信用工程建设方面起步较早,通过早期的“人工采集、建档立卡、逐年更新”已经完成了信用工程体系的基础搭建。在数字化时代全面来临、金融服务提档升级的背景下,对于农村地区客户实施数字化、标准化、结构化的信息采集是实现线上化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行致力于“农信易贷”专项信用类支农特色产品的优化创新与线上化推广,满足农户生产、经营、消费等全方位信贷需求,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1.创新“农信易贷”线上贷款模式,提升贷款便捷性。依托“互联网+”科技创新,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全流程线上化,采用人脸动态识别、电子签章等互联网技术,运用线上化风控决策引擎,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化渠道,实现线上申贷、审批、提款、还款等功能,实现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全线上业务体验。

2.实现农户经济档案电子化改造,提升建档质效。农户的生产生活特点决定了“触网少、频次低”,面对广泛的农户都要建立详细信用档案且需动态更新档案数据的需求,线下建档模式会消耗较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为有效提升建档质量和效率,我行搭建了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客户经理在线建立电子化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系统实时生成预授信额度,有效推进农户经济档案的快速采集。

3.优化调整评级授信模型,提升农户贷款覆盖面。一是结合乡村发展,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实时优化、完善评分要素及评分标准,向评级授信多维度、精准化的工作目标推进。二是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涉农信贷风控平台,对农村客群进行360度精准画像,提供授信增信、反欺诈、客户信用评分等支撑。三是面对新农村孕育的新需求、新变化,将“农信易贷”信用额度提升至20万元,有效满足农户各方面的融资需求。

4.实施优惠的利率定价政策,降低农户融资成本。给予“农信易贷”专项信用类支农特色产品优惠定价,最低可执行LPR基准利率,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

5.拓宽贷款用途,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和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背景下,新农村孕育出了新需求、新变化,农户融资需求不再局限于小额的生产经营。我行适时根据农户新型融资需求,拓宽“农信易贷”用途范围,可支持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安置房购买、建设,农房改造、装修,购买社保、生活必需品、家电,教育投入等生活消费方面的融资需求,实现生产、生活全方位助农惠民。

截至2023年6月末,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9.44万户。“农信易贷”贷款余额13.52亿元,惠及农户1.73万户。

创新“政务+金融”模式,

助力乡村基层治理

为切实提高村社会计核算效率,协助村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能力,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能力;同时也为了满足新冠疫情期间,乡镇村社基层会计人员减少往返于银行网点与乡镇村社的频率。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政务+金融”合作服务模式,通过银行业务系统和成都市村级会计核算系统直连,实现村级财务“账务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为一体的闭环式管理,推进政务和金融服务渠道共建共享。

1.完善功能,让数据多跑路。“银村直连”将资金支付、自动对账、回单打印等多种功能嵌入村级会计核算系统,支持村社财务人员网上查询、在线支付、电子对账、在线打印银行回单等。通过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路,实现报账员在村社和银行之间“零”往返。同时,资金线上审批、结算,也便于动态监控村社资金流向,保障村级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2.减免费用,降低村社成本。成都农商银行通过费用减免措施减少村社支出,系统升级不增加区(市)县乡镇额外支出,对银村直连在线支付的跨行转账手续费实行全减免。

3.多重防护,保障数据安全。专线保障银村直连业务数据的安全,确保访问源的唯一性;以SSL协议加密通信信道,确保信道安全;对交易进行签名验签,保证交易数据不可被篡改和抗抵赖,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4.专属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建立银村一对一联系机制,保障每个乡镇村社都有专人对接;建立工作微信群,对接人员随时提供一对一服务,并对乡镇村社财务人员开展上门指导。村社遇到具体困难,银行提供上门服务。

截至2023年6月末,成都农商银行“银村直连”服务已覆盖成都市2000余村社。“银村直连”业务巩固了村社资金“云核算”基础,实现原核算系统收支原始凭证远程预审、资金在线支付、网上财务公开三大信息化管理模块功能。各村社通过线上无现金和可追溯的支付交易处理,使村社报账员无需频繁往返村委会和银行之间,基本实现“零”往返,提高了村社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对线上财务支付进行全环节审核、监督,有效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进一步筑牢了村社廉政网络体系防线建设。

升级村级金融服务站模式,

基础金融服务焕发活力

成都农商银行扎根三农,持续进行基础金融服务新模式探索,2015年启动打造村级金融服务“三个一”模式:入驻一个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设立一名金融服务联络员,搭建一个农村基础信用信息平台。把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村级公共服务,促进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良性运营,发挥便民利民实效,不断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1.推进农户家门口的“微银行”建设。结合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成都农商行在农村地区推行“惠农微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并对终端机具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采用“商户”合作模式,安装惠农终端,采用大屏触屏设备,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更符合农村地区用户习惯,相较于助农POS,功能更丰富且支持存折,更契合农村客户特点及需求,支持办理银行卡/存折小额存取款、转账、耕保/林保兑付、社保缴纳、账户查询、补登存折、生活缴费、国债购买等业务。全行在成都14个区县农村地区共建设了110个“惠农微银行”业务服务点。2023上半年,惠农终端共办理业务23.43万笔,交易金额1.58亿元。

村民在家门口的成都农商银行“惠农微银行”办理业务

2.设立村社农村普惠金融现金服务点。服务点统一配置点钞机、保险柜及残损币兑换仪,农户在家门口即可换零钞、破钞。将服务融入乡风民俗,婚丧嫁娶时可在服务点办理换新钞业务,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现金服务需求。现已在村社设立农村普惠金融现金服务点101个。

3.探索推进村级金融服务站长效运营模式。以“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模式,与金控征信合作推进村级服务站长效运营。以村级服务站为线下服务场所,为农村居民就近办理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同时,将“农贷通”线上平台作为运用数字金融破解“三农”市场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的重要抓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6月末,全行长效运营服务站53个,预计在2023年底将达到100个。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都农商银行将坚持深耕服务“三农”的战略定力,坚定“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助力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