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感动中国人物王启民事迹

   日期:2023-10-19 19:01:5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9    评论:0    

感动中国人物王启民事迹简介

对待荣誉,王启民从不伸手。在他身上体现了“新时期铁人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启民事迹,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帮助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启民人物事迹

在大庆油田,有一位被誉为“新时期铁人”的“人民楷模”,他叫王启民。他用62年的时间践行着“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初心。 五四青年节前夕,王老通过网络直播,为全国数千名石油青年分享了一堂主题团课。为了这次讲课,王老不仅准备了图版,还带来从大庆油井里取样的矿石样品。

从23岁初出茅庐,到85岁仍在传道授业,这条石油科研的“长征路”上,王启民走了62年。当年,从浙江老家考到北京,就读石油专业,并不是王启民从小对石油有着多么深入的了解。当时按照外国专家的观点,中国似乎戴实了“贫油”的帽子。他说,高考选择石油专业,只是因为竞争小、容易考。

改变发生在1960年。大学毕业前王启民作为学校选派的实习生,第一次踏上大庆的土地。那时,大庆发现大油田的消息振奋国人,王启民亲眼见证来自全国的会战大军战严寒斗酷暑,硬生生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建起新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回到学校后,王启民便填写了就业意向,收拾行囊准备重回大庆。因为国家需要,学校特意让他提前毕业。当时,选择这条路,注定要经受天寒地冻、物资紧缺的苦。更重要的是,开发这么一个复杂的大油田,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往往都是从0到1的创造。而让王启民一次又一次咬牙坚持下来的,正是铁人王进喜的一句誓言。

王启民: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因为苏联说我们开发不了,王进喜说,拼命!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这是青年时代的王启民写下的一副对联。一个“闯”字,是他科研工作的缩影。油田开发初期,“大门”找到了,怎么找到“钥匙”打开它?王启民就在“找钥匙”的这条路上一路闯了下去。为了验证高效注水来进行石油开采的可行性,王启民在野外实验区一待就是10多年。3000多个日夜,野外逐井取样化验,王启民和团队先后采集分析了1000万个数据,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为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稳产10年目标提供了保证。

在大庆油田已经奋战了60年的王启民坚信,科技创新是油田发展的命脉所在,而创新需要一代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继。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耄耋之年的王启民依然定期与在科研上遇到困惑、需要帮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心得,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难题。

王启民:我说我走这个“长征路”,最后的结论就叫闯将的精神。第一个,特别能吃苦,第二个,特别能攻关,第三个一定要注意,特别能奉献。年轻人要在锤炼过程中,就是要实践、认识、总结,反复、往复前进,一步一步把自己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自己培养成栋梁之材。

王启民个人荣誉

王启民,“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朴实无华的王启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40多项课题研究,主持了8项重大专题研究和实验任务,取得成果38项;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13年被评为大庆市(局)劳动模范;

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命名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1991年被授予黑龙江特等劳动模范,并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奖同年还被评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十佳职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6年,“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启民进京参加颁奖大会时,受到_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6年8月27日,被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命名为“新时期铁人”。

1997年4月17日,王启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掀起了学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热潮。

2002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

2019年7月,黑龙江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_签署主席令,授予王启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王启民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大事年表

1960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

1961年8月,王启民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

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

1970年,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

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王启民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

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

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

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