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3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在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共计140余名参加本次会议。会议旨在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凝聚共识、明确任务,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迈上新台阶,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与会人员,先后深入艾峪口村、永存村、大屯村,以及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考察调研宽城传统办理栽培系统,并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使用、农文旅+数字化多元融合发展、政府+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等合作联动机制,开展深入交流。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计划,旨在加强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以及相关生态景观、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系统的保护。目前,我国已拥有19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今年7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及《行动计划》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审;10月7日至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专家到宽城实地考察。
宽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作为中国北方的板栗栽植核心区。宽城板栗不仅具有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的特点,而且入口香甜清脆,味道圆醇,风味独特。
据调查,宽城的板栗栽培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千年而久盛不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宽城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非常适宜板栗生长。目前,宽城境内有百年以上板栗树4.5万多棵,位于大屯村的两棵板栗树,经专家鉴定种植于1303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国板栗之王"。
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宽城传统的板栗栽培系统。当地板栗栽培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如撩壕整地、林下间作、林下养殖、有机肥使用、生物防治等,不但有利于提高板栗的产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维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效地防止病虫草的危害。传统的管理技术使得板栗林下的土壤肥力得到维持,产量也能够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
目前,全县板栗栽植面积达80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可达50万亩,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2014年,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宽城板栗产量达4.56万吨,实现产值约6.9亿元。
为全力推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宽城始终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总要求,成立“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遗产系统的保护、发展与能力建设,并与中国科学院、河北农大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遗产系统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保护和发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必将有力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赋能添彩。我们积极致力于申请宽城板栗的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依托承德神栗等龙头企业,巩固提升21万亩板栗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亩板栗示范园,大力推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全力实现富民增收。”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成说,该县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充分吸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建议,充分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在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监测评估等多个方面建立完备的制度机制,高标准落实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各项举措,切实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同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擦亮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使历史悠久的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坚定不移地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样板。(项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