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辛德勒的名单》评分骤降:电影艺术不必作为出气筒

   日期:2023-10-22 12:00:0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7    评论:0    

原标题:《辛德勒的名单》评分骤降:电影艺术不必作为出气筒

岳小萌 (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登上了热搜。这部1995年上映的电影自上映以来就斩获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世界级奖项,并在各大国内外影视平台上均斩获一致好评。电影沉重地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雇佣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并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的故事。

但最近,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风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根据观察者网10月20日报道,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B站评分已经从9.5降低至4.2,网友评论也从以往的“辛德勒的拯救是人间至善”变成了“犹太人活该”等负面言语。

舆论的转变,其实与当下巴以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从10月8日以色列正式开展军事行动开始,目前巴以冲突已造成5200人丧生,结合最近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巴勒斯坦加沙地区被轰炸的惨象与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声援巴勒斯坦并质疑以色列目前杀害无辜百姓的做法与当初犹太人被屠杀有何区别?在此背景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也自然难逃悠悠之口,被怒刷低分。一部驰名世界的电影出现如今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思考,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该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辛德勒的名单》中含有大量犹太人被屠杀的电影画面,这部商业大片中所含有的刺激观众感官、令人感动的叙事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特别是红衣服小女孩的出现,作为黑白电影中的唯一一抹亮色,使人印象极为深刻,所以他被质疑有替犹太人说话之嫌无可厚非。

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所传达出的意义,即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赋予人们力量去直面道德的困境,思考个体的责任,呼吁和平的可贵,反对战争,反对杀戮,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性光辉的窗口。

但如今,将其打以1星的评论却是以一种掺杂着政治情绪的煽风点火式评论,也许还未仔细看过电影,就随波逐流地对整个犹太人群体充满了敌意与仇视,甚至发表一些极端言论,并认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片面宣扬犹太人的苦难,荼毒世界人民思想的工具。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哪怕身处同一种文化与环境之下,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个体,将整个民族进行负面的定义,与不理性的“地域黑”“种族歧视”如出一辙,更是偏离了电影呼吁人道主义的核心,将种族层面的善恶进行二元对立。

面对此次的巴以冲突,我们很难用谁对谁错来进行评判,但通过给艺术作品恶意打分来宣泄情绪,表明自己立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非理性的。我们真正需要秉持的,是抛开人云亦云,聚焦于电影艺术本身,而不是让电影成为政治情绪的出气筒。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