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光
纷扰许久的成都被咬伤女孩筹款200万事件,终于落幕了。
10月25日,被黑狗咬伤女孩的母亲涵涵妈发布声明说,孩子病情已基本稳定,决定把所有善款原路全额退回。对于为何要筹款200万,她解释说,因为未在第一时间联系上狗主人,担心无法承担后续的医疗费,延误涵涵的治疗。
目前涵涵花费的治疗费用近6万元,物业和狗主人在医院预交的费用还剩16万,后续的治疗费用暂时有保障。
此后轻松筹发布的声明也证实了涵涵妈的说法。平台将在1-7个工作日把未使用的所有善款全部原路退回,并且不收任何手续费。
孩子后续的治疗费用有了着落,筹款平台没获利,网友不用再追着质问这家人是否要借孩子发家致富,爱狗人士可能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各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退款似乎成了此事最好的结局。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意难平。在他们看来,现在只是暂时有保障,如果后续钱不够,到时去哪筹钱呢。这种担心,又转化成了对其他网友的指责,认为是他们没事瞎嚷嚷,乱搞道德绑架,才逼得家属退钱,让大部分爱心人士的善意落空。
的确,这场8万人参与的爱心接力本是一段佳话,如今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对于家属来说,200万成了烫手山芋,退回去求个清净,落个心安,没什么好后悔的。毕竟因为慈善捐款被网友穷追猛打,互联网上也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2023年1月,因为邻居扔出的一个炮仗,江西上饶广信区7岁男孩豆豆被炸伤导致右手臂截肢。和涵涵一样,豆豆也得到了网友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人们纷纷给他们一家捐款。
然而很快就有流言传出,豆豆妈收到的捐款已经高达两千万,不仅能包揽豆豆后续全部治疗费用,甚至还能买车买房,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此后豆豆妈深陷舆论漩涡,即便在视频账号发布捐款明细自证清白,并且解释说“政府、派出所等相关部门都核实过”,也无法让网友信服,至今在网络上还有很多辱骂、嘲讽豆豆妈的言论和文章。
这两件事几乎如出一辙。看了这么多次爱心变闹剧之后,越发觉得,涵涵妈妈退钱,是明智之举。但若将所有围绕筹款的质疑,都笼统归于无脑的“道德绑架”,那也不是很合适。
道德绑架和理性质疑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道德绑架,本意是以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去做某件很难做到的事。在涵涵的案例中,很多网友的逻辑是,一个人只有到山穷水尽、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向社会募捐。否则就是存心不良、借机敛财。
所以,一看到涵涵一家有稳定的收入,有车有房,狗主人也会赔偿,却开口筹款200万,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家人不简单,全然不顾狗主人找不到,孩子被咬得千疮百孔,甚至面临换肾的风险,一家人惊惶之下才筹款200万。更不用说钱根本就没到他们手里。但一些网友就此追着不放,说他们筹款太多耽误了其他更需要的人群,实在也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
这种道德绑架让人反感,是因为它非常绝对,自认为有理,就随意把人置于道德洼地,把求助人所有的行为都放到放大镜下审视,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人。爱心捐赠当然不能成一笔糊涂账,捐款明细、使用项目、家庭财产……这些都可以明示,动机和心思又该如何自证呢?
一旦让求助人陷入道德自证的陷阱,结局要么就是双方撕破脸,要么就是爱心流产,这种闹剧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了。
相比之下,理性质疑就要温和得多,因为它对事不对人。比起关注人的动机,它更关注这件事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后面要怎么弥补和规避。
涵涵家众筹200万,说对也不对。在手忙脚乱之下筹款,是人之常情。但能不能众筹,什么时候来众筹,众筹多少,还是要有基本的评估的。即便钱用不完,后续可以退回去,或转赠回去,那多少有点消费社会的爱心,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这个基本的评估,家属要做,平台更要做。
家属涉世不深,对慈善的风险和门道不了解,考虑不周很正常,但平台就是吃这碗饭的,也犯下这么基础的错误,那就不太正常了。这类的质疑,事关众筹的正当性,即便难听,也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当然,不管是理性批评,还是道德绑架,对于家属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哪怕是最轻微的批评,重复千遍万遍,也足以击垮一个人。选择从漩涡中抽身,是明智之举,也是不得已的办法。但这样的闹剧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留给广大看客的,除了一轮又一轮的对骂和数日来的谈资,还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