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广东吃蛇传承上千年,现在全面禁止食用!一刀切是否会适得其反?

   日期:2023-10-26 18:40:14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9    评论:0    

原标题:广东吃蛇传承上千年,现在全面禁止食用!一刀切是否会适得其反?

原创 | 万物灵

2023年10月1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明确表示,蛇类是不可以食用的!无论野生蛇还是养殖蛇,均尚未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版)》,各经营单位不得以蛇为食材加工餐食。此外,果子狸、竹鼠、野鸡等陆生野生动物均不能食用。

也就是说,一切蛇类,不论是野生蛇还是养殖蛇,都不允许上桌。

这一政策一出,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人支持,有人质疑。特别是连福建人都吃的广东人,更是一筹莫展,吃了几千年的蛇,怎么突然就不让吃了?

广东啥时候开始吃蛇的?

如果说广东人一开始吃蛇是被“逼”的,你能相信?

据《山海经》古书记载:南方人食巴蛇,能消“心腹之病”,是为祛疾的药。古时候的广东,地处南方蛮夷边陲之地,山峦起伏,气候潮湿多雨,林木葱郁,蛇类繁多。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了充饥,蛇,变成了食物。

然而,随着爱吃的广东人变着法的吃蛇,原本用来充饥的食物竟然演变成了美食,这一吃就是几千年。

汉代刘安《淮南子》说:“越人食蚺蛇,中国人弃之”。沈怀远《南越志》说:“双头蛇,夷人吃之”。广东人不惧毒蛇,单头双头都敢吃。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说:“永州有异蛇,黑质白章(银环蛇也),触草木尽死(夸张其毒)……然得而腊之,可治大风……去死肌”。可见唐宋时,中原人只会腊干蛇肉。广东人却不同,各种烹调技巧,做出美味佳肴,广东各界人士都爱吃。

明朝时,广东蛇宴成为宫廷御膳,皇帝贵族都喜爱。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南人嗜蛇”,说明那时人们知道蛇的药用价值,是高级滋补品,蛇肉地位大增。

清朝时,广东蛇宴也受到百姓的欢迎,成为节庆或冬季的特色佳肴。这种蛇宴是广东人吃蛇的高级形式,通常在冬季举行,庆祝冬至或新年。

蛇宴有十几种菜肴,如蛇羹、蛇皮、蛇肉、蛇胆、蛇血等,各有特色和功效。据说,吃了蛇宴可以驱寒补气、壮阳益精、治疗风湿、增强免疫力等。

在民国时期,广东蛇宴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饮食文化现象。

除了吃蛇,广东人还喜欢用蛇泡酒或入药,不同种类的蛇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如白花蛇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咽喉肿痛;五步蛇可以散结消肿、治疗跌打损伤;青竹蛇可以祛风湿、治疗关节炎等。广东人常用白酒浸泡活蛇或干蛇,制成蛇酒,认为可以补身健体。

当然,广东人吃蛇和其它野味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由于气候原因,蛇类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方便捕捉和食用。因此,广东人有着丰富的饮食资源和选择,也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好奇尝鲜的饮食心态。

广东人不仅吃蛇,还吃其他很多被认为是野味或异味的动物,如穿山甲、果子狸、刺猬、老鼠、青蛙等等。这些动物在其他地方却可能被视为恶心或残忍,但在广东人眼中都是美味佳肴。

广东人也有一种“山珍海味,无物不食”的饮食观念,认为吃得多吃得好,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同时,他们还有一种“以毒攻毒”的医疗理念,认为吃一些有毒的动物,可以预防或治疗一些疾病。

在这种理念和文化的作用下,广东关于蛇的美食也是越来越多元化。广东人吃蛇,三大民系各有特色。

广府人喜欢炸烧蛇肉,盐焗或椒盐都行,也可以煲汤,太史五蛇羹最好吃。潮汕人爱吃清炒或白灼的蛇皮肉,还有乌酱豆豉蒸的水蛇,不切开。客家人主要煲汤,用川贝枸杞等药材,或者用美极酱油姜蒜炒蛇肉。

“蛇”尖上的广东

广州西关有一家蛇粥店,抗战前开业,叫“枝记”,专卖水蛇、禽蜍粥。生意火爆,几十年不衰,直到解放后才关门,可见广州人有多爱吃蛇。

看看广州的农贸市场,到处都有卖蛇的,还有自产自销的农民,生意很好,买卖很旺。现在的家庭主妇,也敢买蛇回家做菜。

市民吃蛇不再只是煲粥,还有煲汤、拆肉、会丝、浸酒,甚至炒片,蛇已经成为百姓家常菜了。

广州桨栏路有一家“广州蛇餐厅”,很有名气,原来是“蛇王满”。1885年吴满创办,专做蛇类美食。名声大,省港澳都知道,朱光、詹天佑、梁启超等名人都来过。据说,吴满每天吃一条蛇,活了90岁。

1956年,“蛇王满”与同业“广杏林”“联春堂”“联春馆”三家合并经营后,生意瞬间兴隆,一天要宰1000多条蛇。其店内蛇类种类繁多,烹饪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蛇王满的招牌菜有“龙虎凤”、“双龙争明珠”、“煎酿鲜蛇脯”、“烧凤肝蛇片”、“龙虎凤大翅”等,都是用各种蛇肉和其他食材巧妙制作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比如菊花龙虎凤,用水蛇、眼镜蛇、竹叶青三种蛇肉,配以鸡肉、鱼肉、鲍鱼等制成的菊花形状的滑饼,再用高汤煨制而成,味道鲜美,寓意吉祥。

最有名的双龙争明珠,用眼镜蛇和竹叶青两种蛇肉,分别切成薄片,卷成龙形,再用鲍鱼汁和高汤煮制而成,象征着两条龙争夺一颗明珠。

煎酿鲜蛇脯,用水蛇肉剁成泥,加入虾仁、冬菇等馅料,包裹在蛇皮上,再用油煎至金黄色,外皮酥脆,内馅软嫩。

他还将蛇肉拆骨撕肉,和鸡肉、火腿、瘦肉、冬菇、木耳、马蹄等食材切丝同煮,做成羹,慢慢还演变成“三蛇羹”。除了吃蛇肉外,蛇满王还用蛇胆陈皮米酒、蛇胆川贝末酒、三蛇酒等饮品,能祛瘴去疫、滋补强身。

可以看出,那时的广东人已经将吃蛇的文化发展的如火如荼,到了现在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早已到了市井,成为了大众美食。

水蛇粥片打边炉,用水蛇骨、珍珠米、陈皮、姜丝等慢慢熬成的粥,再将切成薄片的蛇肉涮入粥内,口味清甜,可以辟瘴去风。

这是广东夜宵大排档里的必点菜式。如果有朋友远道而来,不妨先去尝一碗热腾腾的水蛇粥,绝对的滋补营养。

椒盐水蛇碌也是十分有特色,所谓蛇碌就是去皮后被连骨切成整齐一段段的带骨蛇肉。用椒盐、酱汁等调料炸烧,肉质饱满,弹牙紧实。

身在广州的朋友,只需要在大众点评里输入蛇个关键词,各种有关于蛇的美食就一一罗列出来。且价格喜人。

然而,有网友提出疑问,这样铺天盖地的吃蛇,蛇真的不会被吃光吗?

养殖蛇的产业

为了满足市场和保护野生动物,一些人开始了养殖蛇的产业。

据悉,广东省目前有约2000多家养殖场,主要养殖的品种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竹叶青等。这些养殖场不仅为餐饮业提供了新鲜的活蛇,也为制药业提供了原料和毒液。

养殖蛇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完整,从孵化、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养殖场通常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登记和备案,并接受定期的检查和监督。

虽然养殖蛇确实解决了一部分蛇肉的供给,但相对广东人吃蛇的大需求而言,却还是有些紧张,特别是野生蛇的资源一天比一天少了。

广东吃蛇的影响

不可否认,广东人吃蛇的习惯,对当地的野生蛇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统计,广东省每年消费的蛇类约有5000吨,其中约有80%是野生蛇,这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条野生蛇被捕杀。

其中不乏一些珍稀或濒危的物种,如金环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这些蛇类在自然界中都有其重要的生态作用,如控制鼠患、维持食物链平衡等。

蛇宴

过度捕捉和消费,不仅会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另一方面,广东人吃蛇的习惯,也给自身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首先,蛇类本身就是一种有毒的动物,如果食用不当或处理不干净,可能会造成中毒或感染。

其次,蛇类可能是一些病原体的携带者或中间宿主,如冠状病毒、沙门氏菌、弓形虫等,如果食用不卫生或不彻底,可能会引发一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再次,其实蛇类的营养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其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并不比其他常见的肉类优越,反而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尿酸,对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患者不是很友好。

一刀切是否会适得其反?

当规定出台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举措,既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也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风险,符合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趋势。

特别是经历过非典和新冠等公共卫生危机后,对食用野生动物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健康和安全,拒绝吃野味。

但另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过于严苛和武断的做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和民众需求,可能会引起反弹和抵触。

他们表示,吃蛇等野味是广东人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色,并不是所有的蛇类都是野生或有毒或携带病原体的,有些是合法养殖或无害或有药用价值的。他们还表示,作为一个多元和包容的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民众的饮食自由和选择权利,避免对民众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和困扰。

那么,禁止食用蛇类等野生动物的规定,是否会适得其反呢?

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无疑是有利的,可以有效地遏制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捉和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可以有效地降低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中毒或感染的风险,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这样一刀切的做法真的适合广东人吗?目前来看,这一规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首先,这一规定很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需求,尤其是养殖户和餐饮业,广东可有不少专做蛇宴的老字号餐馆。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给予养殖户或是餐饮业一定的补偿和帮助,如提供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就业安置、经济补贴等措施。或是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滥食行为,切断非法利益链条。

但仅仅是这样广东人就真的能做到滴蛇不沾?就好比吃了几千年的牛肉突然不让吃了,就连自家养的牛也不让杀。什么油炸干巴,小炒黄牛,清炖牛肉再也不能上桌了,想到这里,即便人能接受,胃它也难以接受啊。

这样一套操作下来,很难保证大伙不偷着吃,结果很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如一些消费者仍然坚持食用野生动物,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从而刺激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而进行偷猎。

一些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的地区或国家,仍然存在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滥食现象,导致一些偷猎者将目标转移到这些地区或国家。又或者一些缺乏知识和意识的农民或居民在遇到野生动物时,出于惧怕或好奇而进行捕杀或捕捉。

因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完全杜绝偷猎现象。

于是很多网友也大胆的提出,如果能将全面禁止更改为部分禁止,让大伙有一个逐渐过渡逐渐接受的过程是否会更人性化一些。

当然,禁止食用蛇类等野生动物的规定,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既有其正面的效果和价值,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和挑战。我们也应该从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一规定,并积极配合和执行这一规定。

参考资料:
1.“蛇”尖上的广东
2.广州的美味蛇馔
3.广东餐蛇史话
4.客家饮食之食蛇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