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光
近日,成都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邛崃市一中学附近,约百辆共享电单车被出租车司机驾车围堵,致共享电单车无法被正常使用。对此,邛崃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回应,出租车和共享电单车之间确存在竞争矛盾,目前正在处理这件事情。
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出租车和共享电单车,一个四轮的,一个两轮的,它们怎么还竞争上了?成都这些出租车司机不好好在路上拉活,跑去围堵共享电单车,影响了民众出行不说,还有可能因为扰乱公共秩序而承担法律责任,怎么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网传视频截图。
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不止成都,在很多地方,双方的“恩怨”由来已久。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租车和共享电单车的矛盾,也左不过一个“利”字。从2017年开始,一些平台就开始在各地布局共享电单车。一旦成功落地,共享电单车大受消费者欢迎,发展得热火朝天。慢慢地,身处同一个城市的出租车师傅们就感受到了凉意。
这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目前来看,共享电单车落地成功的,一般是三四线小城市,出行距离一般定位在3-10公里,这和当地出租车订单的行程需求高度重合。
出租车起步价怎么也得6元-10元之间,共享电单车才2元一次的,这个差价对于消费水平不高的三四线城市市民来说,诱惑力极大。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出租车行业的市场逐渐被蚕食,如此一来,出租车师傅们哪能没有怨气?
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位出租车师傅就去政府投诉平台反映说,“呼市本来人口不算多,随着疫情影响,流动人口减少,出租车的生意一落千丈,辛苦跑车一天12小时,毛收入不到300元,减去加气的费用和保养维修的费用,再减去出租车份子钱,一天开车12小时,没有几个钱”,直言“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取消共享电单车”。
的确,出租车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不低,司机为了得到出租车经营权,获得政府专营许可,已经付出了不小的成本,之前有网约车来强行分羹也就罢了,现在又多了一个共享电单车,那出租车行业还有什么活路?
所以,包括辽宁丹东、鄂尔多斯等地,都出现过出租车师傅把共享电单车拉出城区的事件。各地政府部门的态度,也比较暧昧。虽然不乏有闹事司机被公安法办的案例,但终究少数,更多时候是交通运输部门出面,从中斡旋。甚至,在有的地方,因为出租车司机强烈抵制,散布城市街头的电单车一夜之间被清退。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当然不正常。消费者爱坐什么车就坐什么车。出租车竞争不过人家,就把共享电单车扔到城外,或者像成都这些司机一样围着堵着,像什么话?政府部门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必须公平对待,保护自由竞争,不能惯着出租车师傅们,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从法律维度或者是非对错的角度,去评判成都这些出租车师傅的行为很容易。但回到现实层面,又有诸多无奈。成千上万的司机真要闹起来,这背后的维稳压力,不是开玩笑的,地方政府有所忌惮,也很正常。但“谁闹谁有理”式的处理,又会伤害市场经济,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明明有更便宜更舒服的出行方式,为什么要政策性地排除在外呢?
一种更有效率的组织、生产或出行方式,单靠出租车司机的维权或行政外力,是很难阻挡的。现在你可以用各种政策限制它,但只要消费者需要,电单车总会找到办法渗透进来。即便它进不来,也会有类似的形式代替。政府部门这个“和事佬”还能做多久,还能给出租车行业保驾护航多久,真不好说。
就算有心帮忙,政府也应该是设法降低各个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比如调节各方的利益关系,让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降下来,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每个人都是平等竞争的主体,各凭本身挣钱,竞争不过,即使要怨,也怨不到政府头上。
出租车司机每况愈下的境遇,当然值得同情。但市场竞争本身是很残酷的,也正是这种残酷,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让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让财富快速地创造和积累。政府也好,个人也罢,若想向前发展,就得认清形势,拥抱变化,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找到新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