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新画卷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萍
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来自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农业发展的促进推动,聚焦农业科技前沿话题,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10月28日,在“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上,河南科技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黄璞摄
农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在农业科技、农业投资、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活动开幕式上,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志强介绍:“河南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联合实验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农业方面的合作。”
对于未来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认为河南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全球粮食主产区,而河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要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优势,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一带一路’的系统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张佳宝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合作共赢是重要关键词,对此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校长巴桑苏赫·巴达奇深有体会:“只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蒙古与中国山川相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学校未来会继续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谋更大的发展。”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共建中蒙黄河国际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牵手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此次活动上,河南高等教育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又结硕果。河南农业大学与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意未来创新学院揭牌;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深度对话。
开幕式后,围绕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以及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保育进行了三场平行论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陈倩、匈牙利农业与生命科学大学教授阿尔伯特·费科特等专家学者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问题。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整合各方产学研优质资源,推动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打造农业科技合作新模式。当前,河南农业大学正在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未来将继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和带动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说。
厚重文化是河南发展的底气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象伟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曹萍
“我对河南的印象很深。”10月28日,在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现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象伟宁对记者说。
象伟宁的研究领域是景观与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社会,当天他所作报告的题目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的启示:生态智慧、文化信仰和公民科学》,从一个新鲜角度解读了河南人最为熟悉的红旗渠精神。
为什么会选择红旗渠作为研究对象?面对记者的提问,象伟宁说:“其实我很小就知道红旗渠,深入研究是近几年开始的。红旗渠是个伟大的工程,除了蕴含深刻的精神力量,在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对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象伟宁在国外生活多年,来河南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有全新感受。“河南的现代化程度、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非常有活力,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河南发展的一种底气。”
这两天象伟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的活动,河南对于创新的重视、对于人才的渴求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能够感受到河南人民满满的诚意和热情,很感动。我有很多学生回到河南工作,他们更看重的是这里有足够的施展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相信未来河南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和加入。”象伟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