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哲
近期,不少家长、学生和网民反映,中小学校课间10分钟学生活动受限制,比如“都待在教室”或“限制在教室门口活动”,“连楼道都不可以去”。山西晋中有一名老师发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称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还有人称,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了。
值得警惕的是,这不是某个地方的个别现象。
据报道,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多地官方,近日分别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就此问题作出了回应。有的地方称会有序、安全、错峰地组织课间活动;而有的地方则表示,课间主要用于喝水、上洗手间、调整状态,不建议学生课间进行篮球、乒乓球或跑步等剧烈运动。
说来说去,课间十分钟,学生还是不能自由活动。
资料图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中小学时代。虽然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并不好,教学设备也并不完善,操场很小很破,篮球框是生锈的,乒乓球台连网都没有,但是一听到下课铃声响,同学们就会“抄起家伙”冲出教室,争分夺秒地打成一片。怎么现在学校的硬件更上一层楼,学生反而不能“尽情”享受了?
我们当然也明白学校的一些“良苦用心”:安全问题无小事,一旦发生意外就很麻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家长群流行,一点校园里的“小事”,也很容易在网络闹出舆情。
但是一码归一码,学校不能为求心安,就剥夺孩子基本的课间活动自由。
这就好比,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就一刀切地让车辆呆在车库里,事故当然是可以避免了,但正如道路的意义是为了通行,操场和花园不让学生自由奔跑和玩耍,岂不成了摆设?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监狱也有放风的时候呢。不能因为放风有逃跑的可能,就取消放风吧?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体育课也很容易发生肢体磕碰,是不是体育课也要取消呢?别忘了,此前体育课经常被文化课霸占的现象,也就是近些年刚刚得到纠正的。
让学生课间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这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而是以学校为中心,从便于管理、规避责任的角度出发,这种思维要不得。
从这些年的校园舆情事件来看,的确有一些家长“出了事就找学校”,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从理论上讲,不属于学校的责任,不会稀里糊涂地扣到学校头上,自有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衡量、评判具体的责任。当然,前提是教育管理部门能公平处理,不能因为“闹”而就给学校无限上压力。
资料图
其实,如果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尽到了责任,做足了准备,把每一项安全措施都落实到位,把每一个安全隐患都排查消除,就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媒体报道,长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就没有搞课间圈养那一套,为保障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和秩序,学校派出6名体育教师、6名各年级教师和学生干部,在走廊、楼梯、操场进行巡查、值周。
说到底,课间要不要圈养,是在安全和孩子自由成长之间做价值选择。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和生养上,格外喜欢下成本,一些管理也愈发细化,唯恐出错,对课间10分钟的管理,也体现了这种倾向。但有时也有必要反思,是不是对安全过于看重了,对孩子的保护是否过了?
说句不好听、但话糙理不糙的话,我们吃鸡的时候,也知道放养的比圈养的更贵、更好。课间就是孩子的休息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这难得的十分钟,尽情地放松身心,他们才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们长大后,终究会进入社会这片“原野”,如果他们是从温室里移植过来的,就很难适应外界的气候。更何况,人们常说,“这孩子是没遭受过社会的毒打”,一边是知道社会之复杂多变,一边却又人为地把孩子隔离开来、圈养起来,这不科学,也相互矛盾。
无论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家长,都应该想一想,我们究竟是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还是想让孩子拥有“怒放的生命”。又或许,问问孩子,听听他们的心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