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

   日期:2023-11-01 23:00:06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5篇)

陕西榆林出台了一个鼓励造林治沙的新政策抵御毛乌素沙漠的侵害。石光银挺身而出,响应政策号召,与风沙作斗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篇1

邂逅石光银,是在陕西榆林定边县十里沙村的“石光银治沙展馆”。

八月初的“塞上油城”定边,骄阳似火、万里无云、热浪阵阵,由于今年入夏以来榆林全境未降透雨,正午干燥的空气吹得耐旱的杨树都有些枯黄,玉米等部分大田作物也出现伏旱。从定边县城往东,沿定海线大约三十里车程就到了曾是毛乌素沙漠南缘流沙侵袭、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的定边县十里沙村。可当我们下了车,放眼望去,却是路成网、树成行、田成方,绿色的沃野掩盖了昔日的沙丘、摇曳的樟子松遮住了炽热的骄阳,塞外的阵风送来了瓜果的飘香……

“欢迎到十里沙村来!”随着一声爽朗而带有纯正陕北榆林口音的招呼声,一位身材高大、脸色黝黑、精神矍铄的老者健步向我们走来,听同行人介绍,此人正是曾荣获全国首位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刚刚在北京被授勋的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现任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董事长一一石光银。

我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他那双与沙漠苦战了四十年的粗壮有力、又长满老茧甚或略有残缺的大手,顷刻间,我被这位治沙英雄深深地吸引了!

说来也巧,1952年出生的石光银与我同属大龙,他年长我一轮,也算忘年之交。简单交谈后,我们携手步入了“石光银治沙展馆”。这是一个建在石光银治沙干部培训中心东侧、十里沙村广场中央,面积仅有600平方米的展馆,一组组老照片、一件件老农具、一段段老影像无不真实地记录了石光银带领着他的治沙队员们四十年来治沙漠、战沙丘、锁沙龙的英雄事迹。

回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于毛乌素沙漠深处沙窝窝里的石光银,他的童年是多舛的,面对沙进人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凄惨境遇,他不得不随父母九次举家搬迁躲避沙暴。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其中一次巨大的沙尘暴把他与儿时的小伙伴刮出三十里地,直接从陕北刮到了内蒙!三天后当父亲找到他,石光银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他的小伙伴则永远没了踪影。参观中,石光银告诉我:都说沙漠吃人不吐骨头不见血,我的亲身经历让我从那时起就发誓要把这沙漠治好,不再过苦日子。从石光银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这位陕北硬汉从小就立下的决心和誓言。

想治沙,要治沙,真正治沙何其易?22岁入党,24岁任村支书,32岁那年,已担任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石光银自己砸了“铁饭碗”,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35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榆林当时名副其实的承包治沙第一人。为了筹集购苗资金,他说服家人砸了锅、卖了羊,又动员七位老村骨干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治沙公司,浩浩荡荡、义无反顾地挺进了毛乌素沙漠腹地,成功将三千多亩沙地全部种上了沙柳、旱柳和杨树。初战告捷后,1985年,他又开始承包了长茂滩6万亩沙地,并贴出招贤榜,三省十八乡300多农民纷纷响应,三年三战最难啃的“狼窝沙”,虽屡败屡战,士气受挫,但石光银誓死也要战胜“狼窝沙”。

石光银告诉我,几次失败过后,大家感到治沙仅凭勇气是不够的,得讲科学!于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将“乔、灌、草”改成“草、灌、乔”,探索出“以草固沙、以灌固土、以乔固林”的“障蔽治沙法”,终于将“狼窝沙”变成了沙漠绿洲。听到这,从石光银布满皱纹的脸庞上,似乎看到了四十年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发展产业,使毛乌素沙漠不再南侵、“狼窝沙”不再咆哮、群众不再受穷而经历的艰辛与不易。

这种不易不光是缺人、缺钱、缺技术,还有对毅力、耐力的挑战,甚至亲情的考验。讲解员介绍:当治沙到了1997年,随着治沙面积达到了13万亩,面对政策变化、资金短缺、运转困难,守着绿色银行的石光银此时却举步维艰,他又作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毅然决然动员已在定边县公安局工作多年的儿子石占军挂职回乡与他并肩治沙,而这一“挂”就是十年,真正成了“沙二代”。出人意料、令人悲痛的是2008年植树节前,石占军在从银川运送樟子松树苗的高速路上发生了车祸,把生命定格在了治沙造林的路上,时年38岁……当讲解员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老人没有了刚才的兴奋和健谈,我也本能地避开了与老人的目光对视,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此时我不愿多问一句当时的场景,生怕勾起老人的回忆。因为我知道这样的陪同参观老人一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而每一次都是对他情感的触碰与心灵的摧残。余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他眼角皱纹中夹着的泪花,感受到了他内心无以言表的刺痛和对家人的遗憾与愧疚。

失去独子之痛以后的几年间,这位原本意志坚强、开朗健谈、无畏艰难的石光银变得少言寡语,除了默默的把儿子拉回来的樟子松树苗全部种在了十里沙区,他一度很少与人言谈,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有人说他后悔了,不该让儿子回乡治沙,把儿子性命都搭了进去;也有人说石光银是在默默地把这些松树当成他的孩子,寄托着他的哀思;更有人说他年纪大了,就像40年前栽下的杨树,老化退化得该退场了……可倔强的石光银此时却笃定治沙信念和初心,又把唯一的孙子送去林业大学造林专业学习。

“这就是我的孙子石健阳”,老人将身后同样干练帅气的陕北后生介绍给我们。石健阳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带着技术团队又回到定边,投身于他祖辈、父辈为此付出汗水和生命的治沙事业。听到这,我在想,如果说一个人治沙可以成为英雄,那么三代人治沙是否就是一个传奇呢?此时老人看着孙子石健阳,欣慰的笑容中无疑给出了答案,我们也由衷地为治沙事业后继有人感到高兴。

展馆最后一单元介绍的是石光银带领群众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用5300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百余里“绿色长城”,他还先后组建了十里沙行政村、石光银治沙集团公司,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出“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将年收入从最初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多元,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石光银也为此荣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优秀林农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位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

面对展馆陈列的上百件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的荣誉证书和奖杯奖牌,老人家脸上的表情是腼腆的、含蓄的,像个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一样。他对我说:我这一辈子么(没)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我就想干好一件事,那就是治沙造林,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么(没)想到国家还给了我这个农民、“灰锤”、“二杆子”这么高的荣誉!

说到荣誉,让石光银最为看重并激动不已的就是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回来的全国“七一”勋章!当时的颁奖词是这样介绍他的:“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四十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杰出贡献!”此时此刻,当石光银小心翼翼地把这枚象征着百年建党历史上最高荣誉,集党徽与五星、旗帜与葵花、山河与祥云、丰碑与光芒于一体的勋章郑重地重新戴在胸前与我合影留念时,并肩站在这位英雄身边,我感到他高大的身躯中似乎有一股力量、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在涌动,而我也完全被这种力量所感染、所震撼、所折服!

当我们慢步走出这仅有600平米的展馆,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参观学习,我们却仿佛与石光银共同走过了四十年的治沙历程,也因此而成了心心相惜的好友。展馆前宽大的广场周边是数十万亩绿树掩映着的十里沙新村,这里天蓝地绿、生态优美、松涛阵阵、倦鸟归林,这是石光银和他的乡亲们四十年与沙漠不屈抗争换来的新生活,是他们不懈奋斗创造的人间奇迹!

如今,在榆林,牛玉琴、郭成旺、张应龙等一大批石光银式的治沙模范和群体,共同塑造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治沙精神,累计治理沙化面积2.4万平方公里,境内860万亩毛乌素流沙得以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达到34%以上,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整整推进了400公里,塞上榆林正昂首迈向绿色之城,石光银们的绿色之梦也正在变为现实!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篇2

烈日炙烤着大地,7月中下旬的一天,气温逼近40摄氏度,石光银焦急地查看着今年新种的樟子松,并反复叮嘱工人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土壤的水分状态,及时浇灌……”

虽已汗透衣背,但这位年近七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位“全国治沙英雄”依然坚守在抗旱造林第一线。“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石光银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治沙30多年始终坚守的信念。

回想起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时的情景,石光银仍然十分激动:“咱干了这么点儿事,党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沉甸甸的奖章往脖子上一戴,不由得让人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干、好好干、干到底,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1952年,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童年时,一场场风沙常常掩埋了庄稼、房屋,“沙都到了房梁上”。在他记忆里,风沙带来的苦难和贫困,迫使自己家前前后后搬迁过9次。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时年32岁的石光银辞去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乡亲们祖祖辈辈受风沙的害,住在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石光银当时承包了3000亩荒沙地,成了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的“第一人”。

为了治沙,他举家搬迁到了风沙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家农户一头扎进茫茫大荒漠。治理3000亩荒沙地,不是件容易事,横在石光银面前的,是三大“拦路虎”:资金难筹集、劳力难组织、风险难预测。

在3000亩荒沙地上栽树,仅种苗一项就需要10万元,但7家农户拿出的全部积蓄只有750元。心急如焚的石光银避开妻儿,卖掉了自家的84只羊和1头骡子。其他农户相继卖掉自家的牲畜,还从各自的亲友处借贷,才凑够了树苗款。

1984年的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栽旱柳、沙柳和杨树。好在天公作美、雨水好,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3000亩荒沙变成绿洲。

坚定了治沙决心的石光银再次承包5.8万亩荒沙地。在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窝沙。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夏季地表温度能达到60多摄氏度、冬季可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

石光银贴出“招贤榜”,号召十里八乡的乡亲一起治沙。一旦资金投进去见不到收益,会连累大家穷上加穷。为此,石光银成立新兴林牧场,将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户户有股、按股分红的机制激发了农户的治沙积极性。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拉开“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烤,大家的脸被晒得黢黑,嘴上起泡,眼里布满血丝。不幸的是,当年刮了10多次六级以上大风,他们栽的树苗有90%被毁,几乎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石光银强忍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又带着大伙儿干了一个春天,但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这时,石光银意识到“治沙不能蛮干,也要讲高科技”,所以他到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取得了治沙胜利,80%的树木活了下来。看到从沙窝里出来时如同“野人”的石光银,妻子心疼地放声大哭。

在30多年的治沙历程中,石光银带领大家历尽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荒沙和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树木的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林草长起来了,风沙小了,四大号村变富了。为了让治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了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石光银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畜牧产业,先后办起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等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几百元提升至3万元。

由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大。近几年,石光银带领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达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石光银还带动白于山区曾经最贫困的50户272人搬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还无偿为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大家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摆脱了贫困。他还自筹资金建起荒沙小学和光银希望小学,为当地孩子解决上学难题;垫资500多万元,为乡亲们修通了从定边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定边县先后涌现出杜芳秀、王志兰等众多治沙典型,当地的林草覆盖率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5%提高至现在的32%。石光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世界杰出林农奖等60多项荣誉。

“荣誉是过去的,咱拿到这些荣誉,就要对得起这些荣誉,要想想咱还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啥。”石光银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加大治沙及农业工作的科技投入,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治沙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篇3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是石光银内心笃定的一个信念。他说:“我活到老干到老,什么时候没气了,再交给下一代。一代接一代干,才能把榆林生态由浅绿推向深绿。”

治沙事业,后继有人。学林业技术专业的石健阳,毕业后就跟在爷爷石光银的身边学习和实践林业技术,成为第三代治沙人。

“我的爷爷出生在沙窝里,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情,我的父亲因为这件事牺牲在了沙窝里。作为第三代治沙人,我要把治沙事业的接力棒接好,把我在大学学到的林业知识运用在治沙中,真正让沙区群众能达到增收致富,特别要为防止二次沙化作出不懈努力。”石健阳说。

石健阳的表态并不是一句“空穴风”,就在开启植树造林这一天,石光银和石健阳爷孙俩前后紧跟相随,热火朝天“战斗”在荒沙窝里,把一株株绿树苗的根深深扎进了黄土壤。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篇4

在石光银的肉牛示范养殖场,记者看到圈里的肉牛头头膘肥体壮,嘴上还嚼着草料。

“这些牛是我们与村里的合作社联合养殖的,共有200多头,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村民自己的牛,我们统一管理,将来再分红给他们。”石光银介绍说,这是生态红利给当地群众的回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光银从带领农户承包治沙那时起,根本目的就是“拔掉穷根子”,带领大家伙富起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多年的摸索,他利用公司优势条件,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开展苗木培育、畜牧养殖、林业技术培训等业务,先后办起了肉牛示范养殖场、饲料加工厂、蔬菜大棚种植等10多项实体经济,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近2万元,形成了治沙与致富的良性循环发展。

“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会上来,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过上好日子。”石光银说,改变生态环境一定能给人民群众带来“金山银山”。

“沙海愚公”石光银先进事迹篇5

我们的新时代气象万千,激荡着每一个梦想。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营造学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良好氛围,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我们的新时代·我身边的劳模”专栏,采访报道一批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通过对劳模精神的弘扬,激励和带动广大劳动者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榆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4月7日上午,定边县十里沙村的沙窝里,“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带领着他的造林队伍,又开启了一年的植树造林行动。在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只见他两眼紧盯着工人和树苗,生怕哪个工人不小心一铁锹下去将樟子松苗伤着,有时候铁锹挖到了根部,他赶紧让工人停下来,自己跪在地上,弯下腰把头钻进坑里小心翼翼地将苗子拔起来。

“樟子松的根一旦伤了就不容易栽活,可得小心了。”石光银对身边的孙子石健阳说。这位勤耕荒漠40多年,创造了累累生态硕果的古稀老人,今年又给自己定了1000亩的造林任务。眼下正是植绿的大好时节,石光银这几天一直都在忙碌,他直言:“造林治沙就是年复一年不断要做的事,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石光银生活的三边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导致这里一年四季风沙肆虐,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尽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与风沙作斗争,但仍涌现出很多“治沙英雄”,石光银就是开拓创新的典型代表。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治沙公司,承包了3000亩荒沙地,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

“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这辈子就干治沙一件事。”石光银说。

加上承包治沙之前几年的成果,40多年来,石光银在荒沙窝里、碱滩上植树造林面积达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面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