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暖热天气下京冀雾霾提早来临?专家:空气污染改善拐点还未到

   日期:2023-11-04 03:20:0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暖热天气下京冀雾霾提早来临?专家:空气污染改善拐点还未到

“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大力推进能源产业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11月1日,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3年会在京举办,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介绍称。

但他同时也表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的空气质量改善任重道远,成就还不稳固,总体上来说,目前还未摆脱气象影响。

“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这两天华北地区出现的污染过程再次提醒我们,中国要根本性的改善空气污染,路还很长。

11月1日,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3年会在京举办。

空气污染改善量变到质变拐点还未到

2023年10月22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PM2.5污染过程。近几日,京津冀中南部、河南北部污染程度甚至已达中至重度。

“最近几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区域性长时间的污染过程。”李培表示,我也是刚才从河北回来,现在已经有几个省全部都启动了橙色预警,相信大家都很有感受,北京的空气还算好,外边的污染更重。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几天我们也明显发现重污染天气其实还在频繁发生。”

宫继成表示,从全球主要国家首都的空气质量比较情况来看,即使北京市目前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北京市在全球首都这块空气质量排名中,依然是处在中后位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李培认为,这再次说明空气污染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未到来,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公路运输的交通结构没有改变。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一级巡视员李培致辞。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南都记者从会议中获悉,雾霾天气也与气象条件、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李培表示,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任重道远,成就还不稳固,总体上还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本周前期,我国中东部仍然维持偏暖格局,华北、黄淮等地不少地方将出现同期罕见的暖热天气。升温的同时,华北、黄淮等地受静稳天气形势控制,风速小、湿度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雾和霾天气发展增多。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今年整体上异常偏暖,这种异常偏暖的天气导致整个区域盛行南风,容易将区域内污染物输送至华北山前平原。到达山前平原后,由于地形地貌阻隔,污染物易在此累积,形成较为严重的污染。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迟茜元在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本身可能会导致空气污染加剧,比如升温可能会造成臭氧浓度的升高,高温热浪情况明显;再比如,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厄尔尼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大气稳定度。

“现在外面的这种大气静稳程度比较高,高压脊是控制现在北京地区主要的因素,导致PM2.5浓度显著的升高,这都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具体的天气现象影响空气污染的一个结果。”迟茜元说。

迟茜元说,整体来看,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的共同前体物同源,大多由矿物燃烧排放生成。当空气污染出现时,温室气体排放同样也在增加。另外,PM2.5的很多组分会影响大气辐射,进而影响能量收支平衡,造成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指出气候变化还可能会带来其他新类型的污染物。“气候变化之下,高温、干旱、沙尘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会成倍地增加。”

空气污染是我国居民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之下,老龄人群是易感人群之一,面临着因病死亡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小明指出,我国人口呈现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的严峻形势,老年人群疾病负担大大增加,且未来30年将进一步快速上升。空气污染包括PM2.5是我国居民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小明举例称,短期暴露会增加老年人因病死亡的风险,老年人可能因为空气污染而患上或加重内分泌循环、呼吸、神经、泌尿、消化等疾病。

施小明表示,201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未来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可更进一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疾病负担。

贺克斌指出,老龄化背景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但受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限制,2030年之前末端治理措施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2030年之后,碳中和政策将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污染健康损失的主要驱动力,且需实施差异化协同治理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致辞。

专家:衔接减污降碳工作,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指出,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以及国家能源政策要求的指导监督下,空气质量目标更不能放松,要想系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多管齐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法华认为,“气候变化也好,生态环境也好,降碳减污也好,表象是环境问题,实际上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李培表示,未来生态环境部将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抓手,以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为根本,有机衔接减污降碳工作,统筹部署、一体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她介绍了生态环境部的目前关注的一些重点工作。一是希望研究构建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融合清单编制技术,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的政策建议和地方协同经验三方面支持。

其次,希望各界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三大结构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重点领域减污降碳等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技术路径,支撑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梳理总结地方在协同推进空气污染改善和碳达峰当中的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国家政策更好落地生效。”李培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