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来了“灵芝教授”——记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驻大堰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凌庆枝
记者 赵雪雁 单晓峰 通讯员 赵伊丽
头戴八角叶编制的斗笠帽,脖子上挂一条白毛巾,鞋上沾着泥土,脸晒得通红……初见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驻大堰镇大堰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凌庆枝教授,他正奔波在田间,和村民们一起收集灵芝孢子粉、采集灵芝子实体。
谈起凌庆枝,村民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村里几乎人人都认识我,有叫我指导员、凌教授的,还有直接喊我‘那个种灵芝的’。”对此,凌庆枝笑呵呵地说。
正是凌庆枝将灵芝引进大堰村,并一手扶起大堰镇35亩规模的灵芝种植产业。
下沉到村
“点石成金”促振兴
2021年8月,凌庆枝作为市派农指员来到大堰村开展驻村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有着30年中医药研究经验的凌庆枝心中一动,或许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大堰村发展中医药种植产业。
经过半年的前期调研后,凌庆枝摸透了大堰村的“家底”。“大堰的空气湿度比较大,适合喜阴湿的菌类植物生长。其中,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附加值很高,收益回报快。”凌庆枝分析道。此外,灵芝种植全程不施肥、不打药,对于大堰的土壤和水源不会产生污染。“大堰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而注重精细化管理的灵芝种植基本不需要重体力活,60岁以上的劳动力也能完成。可以说灵芝种植和大堰村各方面的情况适配度都很高。”凌庆枝补充道。
事实证明,因地制宜,选对适合当地发展的“赛道”至关重要。去年,大堰村首次试种的2亩灵芝大获成功,共收获灵芝孢子粉300多公斤、灵芝子实体150多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20余万元的收入。今年,村里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亩,预计将使村集体增加50余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从零开始
脚沾泥土护“仙草”
引进种苗,勘探场地,寻找水源,搭建大棚,田间管理……为了确保灵芝试种成功,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种植,每一项工作,凌庆枝亲力亲为。
“在田里种灵芝,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村民眼中的主心骨、看似得心应手的凌庆枝教授笑称,其实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大堰镇降水丰沛,尤其是夏季,天气变幻无常。为了加强灵芝种植过程的科学管护,凌庆枝几乎天天守在地里。“每天一早,我到地里的时候凌教授就已经在了。像灌溉灵芝生长的山泉水,他整整找了2个月才找到合适的水源。”大堰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绍法说,凌教授一心扑在灵芝种植上,村民们都看在眼里。
帮到心上
完善产业链布局
“灵芝种好了,卖不出去怎么办?”“人工和成本投进去了,回报怎么样?”面对灵芝的销路问题,不少村民心存疑惑。
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必须打通产销两端。在凌庆枝的推动下,大堰村与宁波华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由村里负责种植,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仙草爷爷!仙草爷爷!”到了周末,从宁波市区来到大堰镇的孩子们便围住凌庆枝,七嘴八舌地询问起灵芝生长情况。原来,大堰村还与童创大美(宁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组织了“我在大堰种灵芝”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以认养的方式见证灵芝生长过程、学习灵芝知识。负责给孩子们讲解灵芝知识的凌庆枝被亲切地称为“仙草爷爷”,而这也是大堰镇在“灵芝+”产业方面的重要探索。
从小试牛刀的2亩,到今年全镇范围种植达35亩,大堰镇灵芝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二、三产业融合效应初显,发展蓝图日渐清晰。
心系“三农”
深情厚谊永相携
走进凌庆枝在大堰的住处,房间内一张床、一张桌子,桌上堆放了不少灵芝专业的书籍。凌庆枝一心扑在灵芝上,尤其在灵芝关键生长期,为了节省往返时间,他几乎天天住在村里。
“他既像老师、又像老友。每隔几天都要来一次,事无巨细地指导我每个阶段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他就像个老朋友一样关怀备至。”王剑勇在湖边桥村试种了10亩灵芝,说起凌教授,他心里既崇敬又亲切,这也道出了众多灵芝种植村民的心声。
驻村的2年多时间,凌庆枝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今年年底,凌庆枝的农村指导员工作即将任满,已经60岁的他即将退休。“能够为村民增收贡献一点力量,我很开心也很满足。”凌庆枝说道。
与此同时,王绍法正悄悄盘算着一个计划——待凌教授退休了,村里以集体出资的形式返聘凌教授继续驻村指导。“希望到时候凌教授以村里指导员、老朋友的身份,和我们一起继续把灵芝事业红红火火地干下去。”王绍法说道。
(来源: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