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老师感动中国事迹七篇
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了自己的41年帮助无数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那么你知道支月英事迹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1
1980年夏天,十九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强烈反对,只身来到离家几百公里远的奉新县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
“你要是去了那山里头做老师,我一辈子不认你这个女儿!”曾经,心疼她的妈妈想这样留下她,甚至在临终前对她说“下山吧,妈求你了……”
一年年过去了,这位年轻的老师始终不曾离开,年轻的小姑娘已经从最开始一个人在黑夜的学校中害怕到尖叫,到一个人可以独自连夜赶百里山路只为了给孩子们买最新的教学用具。
就这样41年过去了,支月英从孩子们口中的“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教育了整整几代人,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
如今也成为乡村教师的涂莎,曾是支老师的学生,她说“没有支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机会看到我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小时候的涂莎家里很穷,父母不让她上学,支老师就拿她自己的工资资助涂莎上学。为了资助更多学生,支月英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下山就医,因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就你觉悟高,我配不上你!”曾经,看到夜雨打湿床铺、无处落脚的住宿房间,怜惜她的丈夫这样无奈咆哮。
“我觉得我不是你的孩子,那些山里娃娃才是你的孩子!”曾经,被冷落的女儿这样对她哭诉。
家人不是不懂她,是太懂她,却又无法保护她。
无数次有人问她:支老师,你会走吗?支月英回答: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没有知识,他们一辈子都只能在山里受穷。世上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带他们走出贫穷的不能有我?
面对困苦与奉献,当很多人诘问“为什么是我”时,支月英却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我?”
41年来,山路告别了泥泞,校舍告别了破旧、昏暗,孩子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到了退休年纪的支月英,还是这山里的“支老师”。
41年前,19岁的支月英成为了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贫困深山里的一名乡村教师,两条麻花辫,一身无畏惧。
41年后,她仍如此。
纵使青丝已然白头,身体已然疲病。
她说,41年,有愧,无悔。
她说,41年,很苦,很值。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2
县城-澡下-泥洋-白洋,往返100公里。从县城到澡下,近20公里。从澡下去泥洋,约40公里,以前是黄泥路、砂石路,在崇山峻岭间盘旋的水泥路,近年才修好。即便如此,从澡下镇驱车至泥洋山肩上的白洋教学点,需一个半小时。
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是山里所有人的梦想。为了圆这个梦想,支月英选择留在大山、走进更深的大山。
2000年,其他教师都逃离了,一所小学、两个教学点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全部压在她一人身上。她仍坚定地在“连峰路朝天”的泥洋山上飞驰奔走。
2007年,担心她身体的丈夫偷偷托关系把她调下山。“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她不忍,又留了下来。
2012年,泥洋教学点撤销,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的支月英被安排到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去任教。得知消息的白洋村村民,联名请支月英去白洋教学点任教。
支月英又一次上山了。“别人都往山下走,你却越走越往深山里去。”
支月英永远记得41年前那个早上,她来到教室,门口一堆孩子们瞧见这位新来的老师。当阳光照进房间,那一双双纯朴的眼睛里,尽是新奇和期盼,
那群衣衫破旧的孩子们,眼睛里的渴望之光。41年,这是她一直守望的光。
她要成为孩子们的光,照亮他们出山的路。
靠着一束光,纵使右眼失明,她依然要给孩子们带来光明。
借着一束光,支月英把知识的火种埋进孩子们心里,点亮他们启智之路。
41年,几代人,1100多个孩子,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个曾经读不起书、被支月英资助的学生刘强,到工业园区做起了“小白领”,成为一家人的希望;
那个聪明女孩彭小红,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在广州成就自己一番事业;
那个自己和母亲都是支老师学生的女孩涂莎,和母亲先后都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托举起更多孩子的梦想。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3
“女孩子,总归要嫁人,读什么书?”
“家里穷,读不起了,读不读都一样。”
“孩子读不读书是我家里的事,你管不着!”
……
知识改变命运,然而,过去的山里人却不是人人都这样想。支月英却不愿意一个孩子离开她的教室。
“谁家还没个难事,这是我刚拿的工资,你拿去用,孩子绝不能不读书。”支月英掏出自己的工资。
“孩子的学费我先垫着,让他先上学去。”多少次,支月英说着这样的话。
“女孩子读书有出息了,才是你的福气啊!”一次次走门串户,支月英把辍学女孩拉回学校。
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没了着落,支月英厚着脸皮借钱生活。
一得空,她跑到高处的林场去给大卡车装毛竹,赚来的钱又补贴到孩子们身上。她不仅资助自己学生,有机会还资助其他贫困孩子,那点工资哪里够花?
“别人当老师赚钱,你当个老师倒贴钱!你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什么?”面对这样的质问,支月英笑而不语。
苦,是真的苦
都说支月英是“女汉子”:过去,挑着七十多斤课本走一弯急过一弯的朝天路;骑着大大的“男款”摩托车在山路间风驰电掣,骑坏了6辆摩托车;病痛缠身时依然咬牙上课……
有一次,她担着自己的女儿和一些课本书籍上山,好不容易爬过一个山头歇脚,活泼的女儿却自己往山下跑了老远,支月英哭着喊:“你让我哪来的力气带你天黑前走回去啊?”
有一次,骑着摩托的支月英一个不留神,从车上重重摔下,滚下山坡好远……
有一次,支月英跟车拉毛竹装运时出了车祸,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有一次,发着高烧的支月英仍坚持上课,昏倒在讲台边……
都说支月英是“全能老师”:学校教师少的时候,甚至有时只有她一个教师时,她什么课都教,什么年级的孩子都带;村里孩子留守儿童居多,她管课又管饭,有几年还要照顾留宿孩子们起居;家访时了解到孩子家长不识字,她做起了“文化扫盲”,把扁担往地上一扔:“这是汉字‘一’噢……”
乐,是真的乐
“支老师,明天我就到镇上的学校上学了,我能不能亲你一下?”一个即将离开学校的孩子悄悄对支月英说。
“支老师,你喜欢吃笋吗?明天我挖给你吃啊。”一位手脚勤快的孩子总对支月英说。
“支老师,我们陪你一起送远一点的同学回家吧?要不然你送完他们回来,就只有一个人回来呢!”一些孩子们主动当起“护花使者”。
“支老师,中午到我家来吃艾饼!”“支老师,晚上去我家吃散灯面!”一家家都来“抢”支老师了。谁家有喜事,都要请支老师去当“支客”。
在支月英的努力下,村里的孩子没有一个辍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小村庄的脱贫致富一点点从梦想照进现实。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4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留在大山,守着孩子们,做那棵树、那朵云,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41年来,支月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1980年到2021年,她扎根泥洋小学和白洋教学两所深山学校41年,牵手一代又一代山里娃走出大山。她最大的安慰是山里的学校从漏风漏雨的泥巴房变成崭新的教学楼,从原先女孩上不了学到如今当地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 这是支月英的人生信念。
整整41年,从泥洋到白洋,尽管学校海拔越来越高,山路越来越崎岖,但她却始终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41年来,她以梦想为帆,以知识做桨,将山里的孩子们一个个接到她的“希望之舟”上,带着孩子们破浪前行,走出贫困,改变人生。
支月英让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可无论孩子们走得多远,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守护人”。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5
日前,以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支月英38年来执着坚守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典型事迹,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离家乡进贤县两百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奉新县澡下镇泥洋村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块旧黑板、拼凑的课桌椅、破旧的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这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很多孩子上学要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曾让支月英打过退堂鼓。
“这么年轻的姑娘,留得住吗?”已经习惯了山村小学频繁更换教师的当地村民来说,对于到此任教的支月英能否留下来,没抱任何希望。
然而,面对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看到家长对教师的期盼,支月英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并用实际行动改变着乡村小学的面貌。
校舍年久未修、窗户四处漏风,她自己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的课本、教学用的粉笔,她步行肩挑手提运上山;有的家长交不起学费,她就帮着垫付;山里的人重男轻女,很多家庭不让女孩子上学,她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上门做工作,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在家。
就这样,支月英多年来先后辗转于澡下镇最偏远的几个教学点任教,把学校当成了她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长期在艰苦地区超负荷工作,支月英的身体每况愈下。2006年,她还因高血压引起了视网膜出血,一只眼睛视力严重受损。考虑到支月英的困难,组织上多次给她调动的机会,但支月英都婉拒了。“能坚持一天就干一天吧!”正是支月英的坚持,使得学校的教学成绩、综合评估、“普九”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并位于全镇的前列,乡亲们也亲切地称她为“铁人”。
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38年来,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她依然继续在大山深处坚守。
每当有学生回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支月英总会高兴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众多称号为她贴上一个又一个荣誉标签。2018年1月,支月英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一个山沟沟里的教师能走进最高的政治殿堂建言,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关怀,给我们乡村教师以极大振奋和鼓舞。”谈起即将在今年3月再次参加全国两会,支月英非常激动。
眼看就要退休了,支月英在学校反而更忙了。她想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在山区孩子们的教育事业上。支月英说:“如果这里还需要老师,只要我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在这里任教。”
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山区守望者,正如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所说:“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6
36年来,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
36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6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6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6年的坚守做到了。
她就是2010年度“感动奉新士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3年张丽莉式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龚全珍式好干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女教师支月英。
一、山村讲台,默默地坚守
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的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象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家长们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坚持下来,还看到她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然,这个“好”不是短暂一两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个、两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要得到长久的口碑并非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老师总是自己为学生垫付,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年后,她被提拔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担比别的老师还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下面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有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师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还是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客观现实没让她有这个机会。
三、忘记自我,心系山里娃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又出现在教室里。
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四、更苦环境,彰显着本色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山村——白洋村村民也是她当年的学生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全部工作。
2月的山村,久雨低温,支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经常在泥泞的山路上接送学生,孩子们进步很快,令家长们赞叹不已。
2012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2014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3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五、潜心学习,认真教书
为了教好书,支月英老师除了自学外,她每年都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近几年,她一人一校,为了提高效率,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她采用了动静搭配的教学方法,即一个班级上课,另一个班级做作业。支月英老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她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六、不灭红烛,大山的女儿
支老师现已年过半百,家人都希望她退休,好好休息,但村民们有许多的不舍,有的村民甚至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要求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支老师常常思量人生的价值,得失两衡,她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她感到自己活着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到,这才是价值无限的享受,这才是涌动心弦的韵律,这才是青春奉献的报偿!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老师虽然因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坚守自己岗位,夜晚还在灯下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做梦、圆梦,做一个智慧性的好老师,支老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学平平凡凡地工作三十多个春秋,人的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多年,而且是青春焕发的三十多年,她的故事感动了学生、同事和家长。
支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党和人民也看到了她的付出。近十年来,她连续十年被澡下镇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镇、县优秀老师等。
支月英感动中国事迹篇7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支月英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她的信念。41年过去了,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她是“梦想守护人”。
1980年,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这是多年来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一年开学,发现学生刘强没来上学,支月英赶紧上门家访,一到刘强家就看见他妈妈眉头紧锁,爸爸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见到支老师来了,刘强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刘强妈妈哽咽着说:“谢谢支老师过来,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孩子的学费啊。”支月英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刚发的工资递给她:“你们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刘强的父亲含着泪接过钱,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样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帮助本地贫困学生外,支月英还经常向外地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能够资助更多学生,她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有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及时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如今,不论是泥洋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澡下镇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迹的影响,这里也有了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实现。
支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