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郭北晨:十年一条路
大家好,我是河南日报记者郭北晨。
今年6月14日早晨,不到7点,河南航投的张楠华就来到郑州机场的停机坪上等待着。当她看到同样这么早赶到机场的我,并不特别惊讶。
我们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今天是个大日子。”
我们等待的大日子,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郑卢绿色丝绸之路首航仪式。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为河南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了大门。特别是2017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更清晰了对外开放靠蓝天的方向。
河南十年磨一剑,打造了一条横贯中欧的“空中桥梁”。
10年弹指一挥间。10年前,郑州机场没有一家属于河南的货运航空公司,也没有成型的洲际货运航线网络。如今,一条“空中丝绸之路”,覆盖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河南人可以在家门口“买全球”“卖全球”。而郑州也成为全球航空的“中转站”,越来越多的河南制造、中国品牌从这里飞向全球、走向世界。
张楠华的人生,也随着这条“路”的成长而充盈——
2013年,“空中丝绸之路”刚刚绘出蓝图,她应聘入职,每天的工作就是扛着设备拍飞机;2015年,“空中丝绸之路”实现“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2021年,“空中丝绸之路”不停飞、不断航,她也因为业绩出色,职务上有了晋升。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大飞机的照片。眼瞅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我能感受到她的骄傲和自豪。
引擎的轰鸣声把我拉回现实。上午8点半,一架大型全货机平稳降落,两条银色水柱喷射而出,形成一座“水门”,向这架飞机致以民航界最高礼仪。
“快看飞机上的字!”一只手拍在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史彬彬。他激动地说,“2014年6月首航的时候,飞机上印的是‘郑州号’,今天是‘空中丝绸之路号’,两个历史时刻我都见证了。”
10年前,史彬彬是河南航投的一名普通翻译,曾跟随河南省政府采访团前往卢森堡深度探访。一路走来,他见证了这条“丝路”从谈判、签约到开航的全过程。高光时刻的照片里,大部分都有他的身影。
文质彬彬的他,此刻眼眶里滚动着泪花。我能读懂他的激动。10年来,河南走出了一条内陆大省对外开放的新路子。而史彬彬也从一名普通翻译,成长为河南航投卢森堡项目部部长。他的事业,我的事业,我们的事业,都在这条“空中丝绸之路”上升腾、发展、壮大。
这条丝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之路。
2018年,145件精美文物经由这条航线,运送至卢森堡国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让很多卢森堡人对河南心向往之。
今年6月15日,就在“空中丝绸之路号”首航的第二天,时任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带着家人来到安阳。当天40度的高温,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参观殷墟的兴致。当得知这个红色的甲骨文是一个“福”字时,他竖起大拇指点赞说:“希望中国和卢森堡都能多多收获这个字!”他出生在中国的女儿艾美丽,更是听得入神。
在中国任职的6年时间里,俞博生走过不少地方,来河南的次数却是最多的。他总说,郑州和卢森堡之间的这条“空中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独一无二的成功故事。
十年光阴,一条“空中丝绸之路”从无到有、做大做强,助力着一个内陆大省向蓝天要开放的蝶变;十年奋飞,郑州枢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十年通联,中卢两国文化相和、民众相亲、民心相通。
十年,既是节点,更是起点。
而在这10年间,我们一批批记者持续接力,用一个个新闻故事,记录着这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发展变化,见证着河南的开放传奇。
3个月前,俞博生大使正式卸任了。临行前,他给史彬彬发了一条信息:“虽然我的使命完成了,但是我会持续关注中国、关注河南,关注我们的‘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一条路,融入时代才能越走越宽、越飞越远。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也将用手中的笔,和大家一起见证,下一个十年。